相关试卷
-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表: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世纪
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17世纪上半叶
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世纪上半叶
1828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
20世纪
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产量达到5万镑(2.3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70%的份额。
(1)、根据材料一和相关史识,指出可可的传播路径,并以可可为例分析物种交流带来的世界性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和相关史识,概括巧克力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巧克力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帝国。为了管理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的民众,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治。如聘三老以广教化,立备夫以课农桑,设游微以保治安,置乡官以理庶政,重里长、老人以掌民间词讼。总之,以基层政权为主干,充分调动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族长、士大夫的积极性,使之各展所长,共同治理,以使广大基层民众遵守国家法纪,重礼明伦,努力从事农业稼穑,以确保丰衣足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据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相关史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识,概括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展的原因。(3)、指出上述材料对现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史鉴价值。 -
4、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1980—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速达到6.48%,超过货物贸易年均增速约1%,超过全球经济年均增速1.2%。这反映出( )A、世贸组织垄断国际贸易 B、科技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C、第三产业产值稳居第一 D、民众货物消费能力下降
-
5、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其中有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要求任命他为驻巴黎的领事,遭拒后将加菲尔德刺杀。这反映了美国( )A、两党制度存在弊端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联邦制度面临挑战 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
6、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名义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群体
增长幅度
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
61.3-69.6%
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
234%-695.5%
其他行业
92.8-190.6%
A、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 -
7、1830年第一列火车在法国出现时,诗人写诗攻击它破坏了田园风光,农民担心土地被征用,马车夫担心失去饭碗,当权者纠葛于它的安全和建造费用。这说明,当时法国( )A、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先进 B、工业化发展存在障碍 C、农村地区已向城市化过渡 D、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
-
8、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A、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
9、《大清律例》规定,下级官员呈报给上司的事件“有差误”,上司“不觉失错”而准行,相关上司“各递减下司官吏罪二等”(降两级留任)。据此可知,清代( )A、官员内部等级森严 B、问责机制受到重视 C、法律法规异常严酷 D、官吏贪腐之风盛行
-
10、《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
11、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各国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传播 B、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建立 C、资本主义走对外扩张道路 D、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
12、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D、创新地方行政管理系统
-
13、据下表内容可知,北宋改革派三位代表人物所指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 )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范仲淹(989—1052年)
“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
李觏(1009年—1059年)
“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稀)也”
王安石(1021-1086年)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A、农业为本,辅以工商 B、民富优先,国富次之 C、积极生产,发展经济 D、保护环境,和谐共生 -
1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长期以来的人丁税被废除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施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
15、《北魏律》最早规定“存留养亲”制度,即“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存留养亲”制度表明( )A、孝道观念对法律的使用不利 B、避罪为统治者修订法律目的 C、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修订 D、北魏法律制度缺少社会依据
-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条件 B、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制度的创新 D、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
17、罗马法是现代法律文明的源头。其中作为私法制度的“丧廉耻”宣告是一种私权规则,是对“不名誉者”人格的限制和否定,在私权和公权上具有特定的法律后果。这体现出罗马法( )A、重视法律权威 B、强调公平公正 C、把道德法律化 D、注重道德教育
-
18、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商业水平的提高 D、商业规模的扩大 -
19、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A、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