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建国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的经济总量也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77万亿元。新疆的发展成就(  )
    A、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C、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 2、1362年,英国大臣们开始使用英语召开议会。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要形式的法语撰写。上述状况直接推动了(  )
    A、宗教改革兴起 B、民族国家形成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专制王权建立
  • 3、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录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

    (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

    (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

    (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B、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管辖边疆民族的重要手段 D、推动了边疆民族封建化改革
  • 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说明我国(  )
    A、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公民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C、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D、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 5、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交易范围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该法典(  )
    A、确立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 D、推动了英美法系的确立
  • 6、“家有雅风,政事规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颇重视家训,著名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南梁名臣徐勉的《戒子崧书》以及颜延之的《庭诰》,《颜氏家训》更是中国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政府强化律令儒家化 B、士族垄断政权 C、家训推动基层教化 D、儒学繁荣兴盛
  • 7、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保持中立,规避政治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8、明洪武三十年,所录士子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其有弊,对主考官进行处决;明仁宗时正式推行南北卷制度,后又调整为南北中卷制度,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10%;清康熙年间,南北卷制度又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这一系列调整旨在(  )
    A、实现科举录取的公平 B、扩充优秀人才入仕途径 C、维护王朝的统治秩序 D、提升落后地区文化水平
  • 9、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终于打开。粮票和油票的命运反映了(  )
    A、产业结构的调整 B、计划经济的实行 C、对外开放的深化 D、经济体制的变革
  • 10、1935年5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该法列举了公民应享有权利,但除信仰与请愿两项之外,各项权利皆明确界定为“依法享有”和“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且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由材料可知,该《约法》(  )
    A、背离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B、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C、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步伐 D、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11、《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一规定(  )
    A、表明英国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B、试图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 C、保证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 12、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
    A、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B、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 13、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 (荷)格劳秀斯 著 1625年出版 

     图2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图3油画《地理学家》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1669年创作 

     图4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2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3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4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

    题中图1至图4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并分别予以说明。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围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下表呈现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几个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

    主要内容

    A.“大一统”与德法相依政策

    大一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流思想政策,德法相依就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政策。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制订了颇为严密细致的律令,前后相续,与礼德互为表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法律的儒家化与慎刑原则值得重视。

    B.“大一统”与民惟邦本政策

    大一统包含着人本、民本的思想关怀,大一统与民本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封建王朝采用度田、占田、均田、限田等方式调整土地,抑制兼并,保障小农利益。还通过赋税制度调整,平均财富,稳定民心,如唐代中叶两税法和明代一条鞭法,就有均衡财富的意图。

    C.“大一统”与基层治理举措

    大一统要有一套严密稳定的基层组织机构做保证。秦汉后,基层乡里已纳入国家治理体制,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基层组织几乎不存在。兴修水利、储粮备荒、赈济抚恤等,也是政府经常采用的基层社会救济措施。

    D.“大一统”与权力制衡原则

    ……

    ——据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1)、参照已有研究视角,撰写研究视角D的主要内容。
    (2)、请再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16、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D、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 17、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蒸汽的力量 B、劳动分工 C、垄断组织 D、严格的纪律
  • 18、下表为1600—1609年与1640—1649年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单位:匹)对比。产生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时间(年)

    威尼斯

    米兰

    1600—1609

    22430

    15000

    1640—1649

    11450

    3000

    A、意大利纺织技术的落后 B、新型股份制公司的建立 C、价格革命对产业的冲击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19、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B、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C、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D、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 20、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商业繁荣,帝国强盛,但社会矛盾已经丛生。《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
    A、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D、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上一页 971 972 973 974 9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