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它一方面对群臣奏章进行“初审”、上呈;另一方面为皇帝提供顾问支持,缓解政务疲劳,传达皇帝旨意。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制约了君主专制 D、方便了皇权运行
  • 2、宋代出现了众多书写异域的著作,如沈括的《熙宁使史契丹图钞》、朱彧的《诸蕃志》《萍州可谈》 《岭外代答》等。这些著作都是据作者见闻记录,所叙述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动植物产等趋于客观真实,与以前志怪笔记中的异域想象大异。这反映了当时( )
    A、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自觉意识 B、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C、开疆拓土经略异域的雄心壮志 D、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时代精神
  • 3、北宋废除了过去工商之家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到了南宋,任何人,只要没有触犯法律的前科,身上没有残疾,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变化( )
    A、实现了社会成员的平等 B、表明了抑商政策的废除 C、有利于门第观念的淡化 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 4、1141年,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其称臣,每年向其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该政权( )
    A、建立者与鲜卑同源 B、推行南北面官制 C、曾出现“大定之治” D、都城在宁夏一带
  • 5、宋代规定屡次应举不中者达到一定年限时,可凭借“特奏名”获得一官半职,在年龄上也无限制,以此表达朝廷对考生辛勤应考的体谅,大大缓和了应举者可能落榜的心理压力。该规定旨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增加录取人数 C、引导向学风气 D、保障社会稳定
  • 6、唐朝的均田制取消了奴婢与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的规定;也取消了4岁以上丁牛每头受田30亩,一户限 4 头的规定。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促进奴婢人身解放 B、限制地主扩占农田 C、鼓励农户改进生产 D、提高农民生产意愿
  • 7、图9为唐朝画家阎立本于贞观三年应诏而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唐太宗时婆利国和罗刹国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使臣或长须连鬓,或肤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仅围短裙。该作品( )

    A、体现了域外风情与华夏文明的交汇 B、真实再现了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往 C、呈现了开元盛世下对外关系的发展 D、反映了民族交融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 8、唐代诗人皮日休曾撰诗评价古代某工程: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诗人认为该工程( )
    A、促进了扬州发展 B、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 C、推动了南北交流 D、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 9、北朝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纷纷拟构“黄帝”祖源,追溯汉族先祖,上至北朝统治者,下至政府官员,皆有此行为。这说明此时( )
    A、中国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C、少数民族努力探寻族源 D、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 10、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 11、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图5~8为秦长城的是( )

    A、A B、B C、C D、D
  • 12、《管子》记载: “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 ,三年而兵弱” “甲兵(军事) 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 ”。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 13、图1~图4为长江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出土文物图。这可以说明( )

    A、手工业标准化的趋势明显 B、早期王权国家已经出现 C、长江和黄河流域文化同源 D、文明间存在交流与传承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而有节奏地劳动,他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上下班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经开发的、具有主导性的、富有的;另一个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并分析其基本特征。
    (2)、写出材料二中“两部分”具体所指,并分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发起成立该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四次工业革命简表

    次序

    时间

    发展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40年代

    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期

    经济、生产和劳动因为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及商品大宗生产出现(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因为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人们通过通信技术迅速缩短了物理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

    现在

    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

    ——根据袁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中有关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唐朝

    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均田制上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谷物;调即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收。

    宋朝

    募役法

    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政府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材料二

    11—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方向有何不同,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
  • 17、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8、汉到明清,中国城市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推行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如教育、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这说明古代城市(  )
    A、主要发挥的是经济性功能 B、其发展深受商品经济影响 C、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 D、不同时期发展具有一致性
  • 19、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 20、从1924至192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的决议、农村工作的决议、单一农业税的决议等一系列决议,指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赋税及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并加以落实。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B、苏联模式的弊端已开始显现 C、经济发展仍贯彻新经济政策精神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上一页 969 970 971 972 9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