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持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载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因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 《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  领地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

    ——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

    ——邢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 3、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 4、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了“道家热”。如作家克拉朋特自认是道家思想信徒,他撰文呼吁德国人按照“道的神圣精神”去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直至1933年,“道家热”才在德国宣告结束。德国“道家热”的兴起(   )
    A、缘于一战带来巨大灾难 B、缓和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成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 5、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阶段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也不同。如表的“?”处应该填入(   )

    时期

    16世纪—18世纪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两次世界大战

    全球化进程加速

    主要移民

    欧洲人

    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等

    A、欧洲人和非洲人 B、亚洲人和非洲人 C、亚洲人和欧洲人 D、欧洲人和拉美人
  • 6、《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   )
    A、没有受到神学影响 B、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 C、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D、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
  • 7、据1993—1995年全国个体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户数

    (万户)

    从业人数(万人)

    注册资金(亿元)

    产值

    (亿元)

    营业额

    (亿元)

    商品销售额(亿元)

    1993

    1767

    2939

    805

    1387

    3309

    2710

    1994

    2187

    3776

    1319

    1638

    6123

    4211

    1995

    2528

    4614

    1813

    2791

    8973

    5355

    A、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B、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C、计划管理调控成效突出 D、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8、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跨度与过渡时期一致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过渡时期完成任务相同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领导阶级相同
  • 9、1942年,晋察冀边区指示,必须加强政权工作中的党员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教育,使之养成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习惯和民主主义作风。该指示(   )
    A、利于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B、表明中共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促进了“三三制”的贯彻实施 D、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 10、《广东军务记》中记载:"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材料所反映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军浴血抵抗清政府 C、黑旗军武装反抗日军 D、义和团民抗击八国联军
  • 11、如表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

    儒生

    省思

    唐甄

    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吕留良

    君臣以义合,合则为君臣,不合则可去。

    钱大昕

    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

    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 12、战国时期,秦国使用半两钱,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使用布币,燕国使用刀币。这些钱币的形制特点说明了(   ) 

          

    战国时期秦国                     战国时期楚国     战国时期魏国         战国时期燕国

    方孔半两钱                        蚁鼻钱                布币                      尖首刀币

    A、货币使用和流通广泛 B、铜铸币成为主要货币 C、诸侯国经济相对独立 D、诸侯国内部政治动荡
  • 13、吕思勉先生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系血统相承续,因而兄弟为一家而父子非一家,于是有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兄终弟及延续至部落联盟末期的理由在于部落联盟的首领既要有政治方面的才干,又要有做军事统帅的能力,所以大多数由那些年长而有威望者担任。这可以用以研究(    )
    A、继承制度发生变化 B、血缘集团内部权力传承 C、宗法观念开始产生 D、传统社会秩序出现变动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其木版年画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杨家埠版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小年画·大历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运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组成文明的诸因素,如语言、宗教、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组织、风俗习惯等,在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接受,文明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上也在相互运动,这是文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会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世界史或中国史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马克垚关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西北欧

    6.6

    7.2

    8.2

    10.9

    13.1

    13.6

    14.9

    中欧

    3.7

    4.0

    5.0

    6.0

    7.1

    7.5

    7.1

    地中海区

    9.5

    11.4

    13.7

    12.5

    11.7

    11.8

    12.9

    英格兰和威尔士

    3.1

    3.5

    5.8

    8.8

    13.3

    16.7

    20.3

    低地国家

    18.5

    19.5

    21.5

    26.1

    28.6

    24.7

    23.0

    意大利

    12.4

    12.8

    14.7

    14.0

    13.4

    14.2

    14.4

    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

    ——摘编自王渊明《近代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1500-1800年城市人口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宏、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有改动

    (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2)、阐述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
  • 18、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 19、《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在城市内焚烧尸体和埋葬尸体。即使在城外火化尸体,也必须距建筑至少60步远。”“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这表明罗马法(   )
    A、践行自然法的精神 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对个人权利的轻视 D、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 20、古埃及的总督每年根据诺姆表面土地和尼罗河水上升高度评估那一年可交的谷物。尼罗河泛滥的水位被用水位计记录下来,古埃及根据水位来确定税收的多少。据此可知,古埃及(   )
    A、修建了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 B、掌握了河水泛滥与收成的关系 C、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税收标准 D、税收的主要征收形式是粮食
上一页 967 968 969 970 9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