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国际组织年鉴》中收录的总部在华的国际组织建立年份和数量分布图。据图中信息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组织数量猛增 B、国际组织入驻数量由外交政策决定 C、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步加深 D、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中彰显大国担当
  • 2、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两个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苏联的成功源于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 C、苏联的成就牺牲了人民利益 D、苏联建设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 3、1895年,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政府开征特别税以抗击意大利侵略,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随后,孟尼利克迅速组建起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大军。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    )
    A、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 B、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 C、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 D、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
  • 4、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认为:“真正的高贵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从显赫富人到农夫、工匠、武士。”蒙特马尼诺提出:“在良好的共和国里,个人拥有的荣耀和地位不会根据其家世宗族的高贵来论定。”这些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当时(   )
    A、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 B、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动 D、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初步实现
  • 5、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时就明确宣布:“公司在任何位置上都决不雇佣任何政客”。而到了17世纪下半叶,大批军事人员和政客进入公司,成为“强有力”的统治结构的总管和官员,履行移民、司法、外交和行政的职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主流经济思想的改变 B、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C、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D、政治体制与统治集团的变更
  • 6、在14世纪的一份拜占庭手稿中,荷马的肖像画呈现出圣徒、使徒、福音书作者的典型特征,穿着束腰外衣和宽松的长衫。这表明(   )
    A、基督教会对希腊文化的融合 B、基督教会将《荷马史诗》之荷马神圣化 C、拜占庭皇帝利用古希腊文化 D、古希腊文化是基督教会思想的来源之一
  • 7、对于被征服地区,罗马所使用的治理模式是建立行省。公元4世纪初期,罗马行省急剧增加,各位君主都不在罗马居住,而是把自己的所在地移至米兰、君士坦丁堡等地,罗马已经失去了世界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这反映出,当时罗马帝国(   )
    A、社会矛盾得到缓解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治国理政出现危机 D、依法治国成效显著
  • 8、如图为1953年出版的《我们热爱劳动》年面,作者是金梅生。该作品反映了(   )

    A、青少年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力量 B、社会主义制度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和落实 D、“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 9、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   )
    A、民族资本家起主导作用 B、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教育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企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
  • 10、明朝后期,大量的农民放弃农业耕作,进入城镇谋求生计,这使得农民数量减少和手工业、商业从业者增多,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农民为基础的行业的金字塔结构出现松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D、社会稳定推动长途贸易发展
  • 11、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应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地契上要有卖方、中人的签章;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到官府验证、盖印。由此可知,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土地经营权日益商品化 C、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 D、通过立法规范地权转移
  • 1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又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 13、据研究,战国时期,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相反,六国合纵称为“纵亲”,背弃了合纵关系被称为“负亲”。这些称谓主要反映出(   )
    A、秦国商鞅变法存在不足 B、秦国儒家文化相对落后 C、六国与秦在文化心理上的对立 D、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淬炼锻造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包括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还包括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

    根据材料内容,从民主革命时期或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选取两个“伟大精神”的内容,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 15、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还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都让我们引以为豪。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一个海洋大国,但在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清朝前期,被誉为“认识海疆形势第一人”的将军施琅认为,“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地之为患也有形,易于消弭;海外之藏奸也莫测,当思杜渐”。康熙帝囿于满汉大防,未有效关注。雍正帝一改明代弃守沿海岛屿政策,建立岛屿与海岸并重的全面防御体制。在此基础上,乾隆帝坚持海防重于通商的指导思想,将与西洋贸易由四口减为一口。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海防危机,萌发建立外海水军的近代国防思想。1907年,日本人侵入我国东沙岛,在中国方面据理抗争交涉下,最终收回了东沙岛,在收的同时,清政府“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并拟定了开发和经营的办法。

    ——摘编自王秀英《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相对于“海权”,海防一词更符合中国“和而不同”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海防观相比,现代海防的内涵也更丰富,海防职能、范围、难度,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更密切。建国之初,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要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对此,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大力支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我国战略中心转向朝鲜半岛,1953年,按中苏协定,中国从苏联购得舰艇共137艘,并迅速具备了自行装配制造海军舰艇的工业能力。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领海线的相关问题。在充分听取意见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1982年公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

    ——改编自刘征鲁《毛泽东心系海军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防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海防观念形成的因素。
  • 16、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此画意在(   )

    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 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 17、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琦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B、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D、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 18、乾隆帝写给英王的敕谕中说: “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体现了(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B、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D、清朝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清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搞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转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1936年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及钢铁进口

     

    年份

    铁矿石

    铁及钢进口

    产量

    (公吨)

    出口量

    (公吨)

    出口值

    (元)

    出口量占产

    量百分比

    (公吨)

    (元)

    1933

    1154641

    593175

    2397231

    51.37

    534324

    81617088

    1934

    1178190

    857566

    3161635

    72.79

    617093

    86072202

    1935

    1650441

    1316045

    4809849

    79.74

    627744

    74347369

    1936

    1839830

    1302704

    5008661

    70.81

    646474

    92455772

    ——摘自《中国矿业纪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表格内容的史料价值。
    (2)、结合上述表格内容,以近代钢铁领域为例说明近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境遇。
上一页 966 967 968 969 9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