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 )
    A、自秦开始,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B、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无相关性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用法律手段来推进 D、《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 2、下表为2012-2020年中国民族地区发展情况表。它体现了( )

    项目

    2012年

    2020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770(元)

    13634(元)

    农村贫困人口

    3121(万人)

    全部脱贫

    公路通车里程

    102(万千米)

    141(万千米)

    卫生技术人员数

    86.7(万人)

    155(万人)

    A、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有互补性 B、广大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缩小 C、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加快发展 D、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 3、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的金融海啸迅速波及全球,面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等措施。材料反映出 ( )

    ①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维持汇率稳定的必要性

    ②美元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唯一货币

    ③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消费,也提高了风险性

    ④人民币地位稳定,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右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选民证,有汉文、藏文和朝鲜文等。与此相关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中国公务员制度
  •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权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家私有制”的目标

    ②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③经中共中央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④规定“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 6、近代警察制度产生于欧洲。清末河北行唐县的某次会试以《中国试办警察利弊论》作为考试题目。此做法对应的主张是( )
    A、以时务策命题 B、废除科举制度 C、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D、建立文官制度
  • 7、轮船招商局创立时规定“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投资入股者拥有招商局 发行的股票,成为股东,股票可以出让,但“不准让与洋人”。社会上“争相附股”,“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材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                    

    ②中国企业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侵略

    ③中国民用企业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经营模式           

    ④股份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8、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②《千金方》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③《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   

    ④《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和善堂等慈善机构。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 )
    A、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 B、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 C、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 D、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10、右图是“南宋庑殿式陶瓷谷仓刻铭地契”,地契的内容刻写在外壁上。下列可被采纳为该文物解说词的是( )

    ①它以微缩宫殿式陶瓷谷仓为载体,外形独特别致        

    ②谷仓是储藏粮食的场所,它是宋朝民间设置义仓的见证

    ③文物采用庑殿式宫殿样式,体现宋朝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④地契是土地交易的凭证,是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重要证据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11、在敦煌出土的唐朝户籍中,有多处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这表明唐朝 ( )
    A、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 B、在敦煌建立羁縻州制度 C、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 D、为赋税制度改革做准备
  • 12、唐朝时,常举考试合格获得为官资格,后经吏部选拔才能正式任官。《通典》记载,“始取州县案牍疑义,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这反映出吏部选人的标准之一是( )
    A、“体貌丰伟” B、“言辞辩正” C、“楷法道美” D、“判案能力”
  • 13、自隋朝开始,政府把户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自己的户籍地参加考试,而且录取名额按照地域进行分配。此做法的影响包括( )

    ①方便政府组织考试                                                ②强化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③拓展了户籍的功能                                                ④对稳定政权发挥一定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北史·酷吏传》序言记载,“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 四曰刑罚。仁义、礼制,教之本也。法令、刑罚,教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 该材料意在说明( )
    A、礼制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礼教具有强制性法律化的特征 C、法令与刑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D、礼法共同承担治理国家的功能
  • 15、秦皇古驿道位于石家庄市西部的井陉县境内,在赵国原车马道的基础上开辟为驰道, 后为历代主要驿道,是连接华北和西部的交通要道,驿道上设有为邮差补充给养、转送函件的驿铺。此驿道 ( )
    A、证明了中国道路建设早于罗马古道 B、表明“车同轨”政策未得到落实 C、有力地促进了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 D、建成伊始就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16、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农业生产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必须上报。其中,《田律》规定了上报的行文要求:一是报告受雨、抽穗及未耕田地的面积数;二是报告降雨量和生长期受益田地的面积数;三是报告受灾田地的面积数。这体现出秦朝( )

    ①“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    ②社会治理措施具体细致  

    ③统治者具有居安思危意识    ④赋税沉重,田赋税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7、观察下方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

    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

    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

    A、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 B、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 C、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 D、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
  • 18、考古人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浙江浦江上山遗址,都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水稻遗存,在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的栽培粟和黍。大约距今8000年,原始农业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得到初步发展。这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 )
    A、表明中国是稻、粟、黍的唯一原产地 B、是先民采用青铜工具刀耕火种的结果 C、使人类完全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D、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对边疆和微外通常慎用刀兵,处理与边疆“蛮夷”微外邻邦的争端时,大多是采取守势,用兵以自卫及防范性质者居多。我国南北方地缘政治长期存在差异,从秦至宋,中原王朝承受游牧势力经常南下骚扰的压力,遂把治边的重点放在北方,对南部边陲相对忽视,至元明清时期才略有变化。对于边疆“蛮夷”与微外势力,统治者主张“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在此基础上推行和亲、朝贡封赏与建立宗藩关系等制度,其主要体现在笼络、赏赐以及华夏文化的传播与浸润方面,向腹地以外的地区积极传播文化和影响,由此形成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进而施行以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为特色的远交近攻方略,施行的重点自元代起发生变化,从此前普遍施用于广义上的“蛮夷”,而改变为更重视经营边疆地区。

    ——摘编自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把西方国家以及周边藩属国和少数民族看作“夷”“蛮”的传统华夷观念,传统防边治边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守在四夷”思想在地域范围上有了改变,由主要针对边疆“边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到“边外”地区。其目标已经主要不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而是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建立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屏障。在防御态势方面,进入“中外之防”后,晚清政府改变了古代“重内虚外”、重边政轻边防的边防方针和做法,其突出表现就是清廷内部在1874年爆发的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1875年5月,清廷在上谕中为这次争论做了总结,一是肯定了“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二是明令左宗棠“通盘筹划,以固塞防”,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摘编自吴智刚《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理念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防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议会制度在英国的真正起源是13世纪英国男爵们写给当时英格兰国王约翰(1167 —1216)的《大宪章》,里面规定了要求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征兵),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的经费未经贵族或元老院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这里面已经囊括了国家最重要的内政外交权。同时,英国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及精神特质也为这一政治传统的沿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缔造的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 如果说,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国王与议会有可能各行其是;那么,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了,立法权已经超越行政权,将行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任何政府要想存在,就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宪政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英国宪政发展的历程留下诸多历史启迪,请围绕其中一种用英国以外的史实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历史启迪,并用两例予以说明)
上一页 964 965 966 967 9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