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

    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 

    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顺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锏”。 

    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二: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引擎。马德里和里斯本做出的决策能影响到几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如同当年从阿拔斯的巴格达、中国唐朝的洛阳、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或中亚撒马尔罕发出的号令一样。如今是条条大路通欧洲。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德里和里斯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概括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并说明其对西欧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 3、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积极推动史界革命意在( )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 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4、《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
  • 5、明代中期以前,官刻和文化精英经营的私刻是出版业的主体。明代中后期,虽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商人经营的坊刻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三者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出版业的主体变化说明( )
    A、商品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C、思想专制未阻碍文化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有限
  • 6、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 B、内阁权力扩大 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内阁统辖六部
  • 7、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 )
    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 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 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 8、《齐民要术》中记载:“(水稻)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这体现了( )
    A、北方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B、北方出现了水稻复栽技术 C、南方农耕经济超越了北方 D、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 9、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 10、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置羁縻诸州,……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德宗年号)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日。”唐政府这些举措( )
    A、推动古代地图学的新发展 B、促使华夷同源共祖观念成为主流 C、提升了鸿胪寺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多元一体政治体系的形成
  • 11、《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 )
    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 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
  • 12、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并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D、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一一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4、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束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 15、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传统以山川地理为区域划分主要依据的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 16、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
    A、经营方式多元化 B、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竞争意识的增强 D、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17、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11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 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 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 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 18、据下表可得出( )

    A、人口迁徙民族交融 B、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东亚文化圈观念的增强
  • 19、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 20、唐朝制历与颁历的官方机构是中央的太史局,只有太史局修制且颁下的历书才是整个国家全体臣民须共同奉行的时间概念;安史之乱后,部分区域太史历颁而不行,反而盛行民间私历。这一现象表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民间历法的发展 B、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 C、每个藩镇都有自己奉行的历法 D、民间的私撰历法比官方更精准
上一页 964 965 966 967 9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