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2、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A、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C、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
3、“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A、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
4、有学者说,日耳曼法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粗糙和简单的,但日耳曼法中的一些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正涌动在现代的法制文明中。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日耳曼法( )A、是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汇编 B、奠定了近代西欧法律的基础 C、所维护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为世界法制文明做出了贡献
-
5、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
6、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D、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
-
7、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
8、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出宋朝政治体制( )A、解决了“三冗两积”的问题 B、使皇权得到强化 C、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矛盾 D、有利于监察相权
-
9、唐玄宗时期,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中唐以后,几乎每次开科都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达于吏理可使从政”、“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为主。这种变化体现了( )A、进士科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B、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性 C、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 D、科举科目设置趋于合理
-
10、表1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表1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
1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15、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 )A、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C、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
16、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
17、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
18、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 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 )
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
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 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19、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 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20、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 )A、监察体制的趋于成熟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 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