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

    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 3、下图是1870年到1913年的运输设施状况统计表(1870年的量=100)。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 B、科技革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欧美主导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 4、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英国在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 5、下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 6、《汉谟拉比法典》第四十八条记载:“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债,而暴风雨或洪水又冲毁了他的田,或是由于缺水田没有长出大麦,那么那一年他可不向他的债主交粮,他可涂改他的泥板,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主要反映了(  )
    A、法律判决重视文书证据 B、立法精神蕴含强不凌弱 C、经济压迫维护阶级统治 D、国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 7、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1980年郎平扣杀      1986年舞蹈敦煌梦幻          1993年许晴              1994年巩俐

    A、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 8、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
    A、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 9、下表为毛泽东部分讲话内容。材料表明毛泽东(  )

    文献记载

    出处

    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4年)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A、开始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作用 B、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坚持推行群众路线
  • 10、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 11、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

    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 12、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下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舆地山海全图》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夷夏观念被抛弃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新思潮开始萌发
  • 13、《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诗句,将除草、拔除杂木、松土等景象融于祭礼音乐。宋代苏轼在海南为官时为《减字木兰花》填的词中有“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以市井音乐描绘春耕气象。这说明古代中国(  )
    A、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拓展 B、督促耕作是官员的义务 C、音乐表演世俗倾向明显 D、重农风气文化土壤深厚
  • 14、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
    A、士族专权膨胀 B、士庶区分严格 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 15、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
    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B、石家河周围存在着交换贸易网络 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 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从而维护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从四大基本制度中选出两个,结合秦汉治乱兴衰的历史,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的两个基本制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7、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追求思想解放,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为曾以孔子对三代的概念——“恶的时代”“善恶并存”“至善时代”,证明中国是与西方相等的。中国和欧洲一样正在努力实现“至善时代”的“大同”。因此,梁启超说,世界历史是和孔子的模型相符的,而孔教的中国也是符合世界历史的。如果西方思想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里同样能找到这种价值。

    ——摘编自来文生《梁启超和近代中国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但是五四以来的中国人尽管运用了无数新的和外来的观念,可是他们所重建的文化秩序,也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格局。

    ——摘编自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材料三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为实现中国“大同”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还没有突破传统格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文艺创新路径的看法。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负担相较于以前大大减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经济地位的提高,又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而提高其政治作用和地位。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如政策得当,就有机会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进而壮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巩固了自身统治。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实施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壁垒很快被打破。当农村劳动力锐减后,农村土地出现了严重撂荒现象,“两权分离”制度(即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分开)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三农”问题。由此,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流转制度上开始了新的探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用法律来管理土地是否被合理利用,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施行,该法对农村土地流转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可以在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下进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对我国现有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2013年末的中央农村会议不仅提出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并行,还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政策的基本改革方向。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三权分置”制度: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摘编自王涵映、陈国华《建党百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推广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在此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 19、制度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 则国俗可化, 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 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 门下给事中掌封驳, 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封建官僚机构形成的体系。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创新的表现。并从当时的“历史潮流”的角度,阐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主要职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的原因。
  • 20、有同学在学习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提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
上一页 960 961 962 963 9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