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 )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 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
2、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蕴含历史时空要素 C、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反映特定物情风貌
-
3、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
4、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一首写到:“有客常同止,取舍邀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这些诗句从侧面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 )A、门阀士族的发展 B、崇尚清谈和玄学 C、现实社会的黑暗 D、社会生活的奢靡
-
5、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
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侵占中国……在其“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1941 年, 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应英方要求, 中国筹组远征军入缅协防。滇西方面,设立了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远征军一部渡过怒江,与沦陷区各族民众抗日武装一道,开展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入缅后, 日军深刻感受到中国军队“战斗意志始终旺盛,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确实十分英勇”。印度方面, 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进行了扩充、整训, 中美联合开通了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驼峰航线”。 1943年10月, 中国驻印军和中美混合部队从印度率先反攻,揭开了滇西、缅北反攻战的序幕。 中国远征军1944年5月正式发动反攻,强渡怒江,歼敌2万多人 , 在中国战场上率先把日军赶出国门,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 ——摘编自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 ,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大陆政策”中第一步、第三步计划的。(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滇西抗战暨远征军入缅作战胜利的原因,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作用(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 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
8、如图为 1948年米谷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 》。漫画中,画家把金圆券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几十倍。昨晚穿的一双鞋比它的身体还要大,如同两条船。该漫画反映的现象( )
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B、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C、源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D、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
9、下图反映的革命运动 ( )
A、引起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是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直接冲击中国旧式官僚体制 -
10、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提出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人”“红军是工农群众的红军”等宣传标语。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1、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我国工矿企业、近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情况表(单位:%)。据表可知( )
时期
外国资本
(单位:%)
官僚资本
(单位:%)
民族资本
(单位:%)
1894—1911年
15.98
14.36
14.99
1911—1920年
4.66
4.37
11.18
1927—1936年
13.89
11.76
14.28
A、民族资本总额逐渐超过官僚资本 B、近代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C、外国在华资本体系逐步走向崩溃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
12、1920 年秋,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学生,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蔚成风气。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 C、倡导解放妇女和文明开化 D、批判封建旧道德和旧礼教
-
13、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凸显的共同主题是 ( )
A、国家出路的探索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C、思想解放的潮流 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 -
14、1912年 1月,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撰发《告各友邦书》,明确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C、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D、没有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
15、据统计,1902至 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 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 当时兵变有20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 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A、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6、19世纪30、40年代,部分开明官员热衷于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撰写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据此可知当时( )A、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B、中西思想深入融合 C、中体西用顺应统治需要 D、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17、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修订历法、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学在数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当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利玛窦还绘制并交付刊印《坤舆万国全图》等多幅世界地图,具体介绍了全球地理知识。这些反映出( )A、西学东渐成为当时主流 B、中国传统科技已走向衰落 C、部分士大夫拥有包容开放的心态 D、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是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
-
18、《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处于新疆的博克达山被关外之民奉为圣山,在1759年,清乾隆皇帝举办“定西域祀典”,把博克达山与泰山等名山同列,奉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A、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重视对边疆地区思想的控制 C、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
-
19、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 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 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 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
-
20、徽商形象反差很大,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徽商吝啬贪财。在现实中,徽商是明清最重要的商帮之一,生活作风克勤克俭、创业精神吃苦耐劳。 此现象能够说明 ( )A、明清闭关锁国,徽商地位没落 B、小农经济主体,商帮影响力有限 C、传统思想观念,商人地位不高 D、政府有意引导,巩固统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