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反映出元代 (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
2、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下图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 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的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
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 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 -
3、唐代中期,出现了许多临时性的“因事而设,事已则罢”的使职,如盐铁使、度支使等。安史之乱以后,使职进一步普遍化,三省六部以及诸寺监职事官系统普遍丧失职任,不任实际职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汉魏至隋代已有先例 B、使职具有较大灵活性 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D、旧有行政体系的瓦解
-
4、下表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表。据此推知,二里头遗址 ( )
稻米
粟米
藜米
合计
颗粒数
14 768
13 883
2248
30 899
千粒重(克)
16
2
7
—
折合克数
236.288
27.766
15.736
279.79
粒数占比
47.8%
44.9%
7.3%
—
重量占比
84.5%
9.9%
5.6%
—
A、原始农业以旱地作物为主 B、是中国水稻和粟米的发源地 C、气候条件比当代温暖湿润 D、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15世纪,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种城市特许状,它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概括城市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
入团誓词
1953年12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年7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年12月
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7、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南京城(时称建康城)是南宋时期的留都,它“外运江、淮,内控湖海,实为东南要会。”建康城城周长为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有六道城门,规模位列当时城市的第7位,人口众多,号为“天下巨镇”。城内街道纵横交错,路面平坦,各种建筑参差相间。街市喧闹,坊巷密集,一派都市繁华景致。城中民居、官衙、各种店铺、茶楼酒肆、客栈、市场、寺院、道观、学校、书院、兵营等交织杂处,由此占据街巷和河渠沿岸引发的所谓“侵街”现象司空见惯。城区有牛马市、谷市、蚬市、纱市、盐市等多种专业市场。南门外的工商业区设有城南厢。厢,是负责某一区域的治安机构,“厢有厢官,掌民讼”,各厢下辖若干坊。宋初,建康城内之坊数已达20处,分属四厢,到南宋末年,坊数已达到36处。
——摘编自徐吉军《宋代建康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等
材料二
史料一 (绍兴十一年即1141年,临安郡守俞侠上奏)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烟繁盛,各比一邑,乞于江涨桥,浙江置城南北左右厢,差亲民资序京朝官主管全厢公事。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十九
史料二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景定二年(1261年)成书
(1)、据材料一、概括建康城的社会风貌并分析其成因。(2)、据材料二、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
9、如图是美国人帕尔默编写的《现代世界史》第6章的目录。材料表明,作者( )
第6章科学的世界观
27.科学文明的先知:培根与笛卡尔
28.牛顿之路:万有引力定律
29.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新知识
30.政治学说:自然法学派
A、肯定了培根和笛卡尔对牛顿成果的预见 B、认为基督教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认识到科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相互关系 D、全面解释了人类文明多层面之间的关系 -
10、下图为1948年5月西班牙作家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在欧洲部分人私下成立的欧洲议会上发表的演讲内容。其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西欧国家应该( )
必须诞生这样的欧洲,当西班牙人说“我们的夏尔特勒(法国地名)”,英国人说“我们的克拉科夫(波兰地名)”,意大利人说“我们的哥本哈根”,德国人说“我们的布鲁日(比利时地名)”……为了生存,它将具有那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欧洲发明创造性词汇:FIATTEROPA(让欧洲来干吧)。
A、联合起来对抗美国 B、携手应对苏联威胁 C、以联合促共同发展 D、放弃原有国家主权 -
11、下表所示是《一千零一夜》中部分故事的相关题材。这可用于说明( )
故事
题材
《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
迈尔鲁夫为老婆买蜜制的糕点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富商买卖檀香赚取钱财
《渔夫和雄人鱼》
阿卜杜拉为维持生计靠打鱼赚钱
A、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B、阿拉伯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 C、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对商业文明的关注 -
12、 如图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幅地图,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文明起源与农业的关系 B、世界区域文明的联系 C、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D、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
13、下图是195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顾生岳先生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年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基本实现了农业机器化 B、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C、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D、人民公社运动迅速发展
-
14、如表是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石),据表可知,当时边区( )
年份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粮食产量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A、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卓有成效 B、未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为民族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15、如图为1913年7月出版的《新闻报》刊载的漫画。漫画中展示了被袁世凯玩于掌上的几个小人,“免官”的是江西都督李烈钩,“宣抚使”是广东都督胡汉民,“筹边使”是安徽都督柏文蔚。该漫画体现出( )A、对袁窃取革命成果的嘲讽 B、国民党政治建设面临挑战 C、资产阶级结束了封建帝制 D、民众支持护国战争的信念
-
16、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他却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这种变化说明( )A、国际法不适合解决国际间矛盾争端 B、有识之士对国际形势认识逐渐深入 C、晚清政府应用国际法过程艰难曲折 D、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问题成为共识
-
17、 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局势长期稳定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
-
18、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的进步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坊市制度的变革 D、国家统一的实现
-
19、 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花”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