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69年7—8月,尼克松多次声明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12月,美国大使在与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时表示:美国“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大的交流”,“亚洲问题的解决和决定终究必须有亚洲人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材料表明( )A、国际局势影响中美关系 B、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 C、中美建交步伐不断加快 D、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
-
2、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南昌起义北伐战争淮海战役 D、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
3、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预见到国民党背叛革命 C、试图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
4、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法律法规,如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4年《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23年《商标法》及《实施细则》、清末的《大清著作权律》、1915年和1928年的《著作权法》等。这一现象( )A、说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商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C、为竞争与创新提供一定条件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
5、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启蒙民众 C、民族主义思潮深入人心 D、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
6、“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粱启超曾对甲午中日战争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高涨 D、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
7、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
8、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
9、有学者认为,自从元代引入了游牧民族的“家产制国家”模式后,整个社会变成了帝王的私产,中国各级官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皇帝的私人奴仆,呈现出“家臣治国”的特点。最能够佐证其观点的是( )A、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诸色户计强化了人身依附 D、明清科举取士走向僵化
-
10、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东京梦华录》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B、传统封建等级观念削弱 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D、新兴市民文化丰富多彩
-
11、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严重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
12、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
13、下表是唐宪宗到唐懿宗时期(805年-873年)宰相进士出身者的统计数据,表中宰相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变化反映了( )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14
7
24
15
23
21
进士出身者
17
9
7
19
12
20
20
A、才学成为选任高官主要标准 B、科举成为入仕升迁唯一途径 C、官吏选拔方式日趋公平透明 D、科举制影响宰相数量的变动 -
14、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开凿与修整( )
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都以洛阳为运河的中心
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④反映古代政治中心变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5、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以后开凿的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中,飞天的形象变为半裸上身、赤足为短衣、长裙曳地不露足的汉族女子形象;面部及身由肥壮变为清瘦、窈窕;表情、舞姿改豪放为含蓄柔美。这些变化说明当时( )A、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B、佛教开启本土化的进程 C、文化心理认同开始形成 D、民族迁移与汉化一致性
-
16、秦朝时,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郡守为郡的长官,可自行任免大部分郡以下的官员。监御史隶属御史大夫,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掌管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直辖于朝廷。由此可见,秦朝( )A、地方政府职权扩大 B、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政治统一初步巩固 D、贵族政治得以完善
-
17、春秋后期,列国相继出现文武分职,如“相”即为专职的国家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相”成为百官之长。同时,各国设立将军之类为武官。这一系列做法( )A、有利于防范大臣对君主的威胁 B、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 C、有效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D、促成了职官制度的完善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题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
20、从古至今,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以“一边倒”为重点的外交使中国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还先后和十几个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安全和外来经济援助问题。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
——摘编自胡新民《毛泽东开创新中国和平外交事业》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