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
    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 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 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 2、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这说明(   )
    A、租佣调制的持续实施 B、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C、两税法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3、“(隋朝)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由此,隋朝政府( )
    A、广设粮仓 B、开通大运河 C、七次南巡 D、兴建洛阳城
  • 4、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5、魏晋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魏晋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反映了(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 C、儒学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影响价值取向
  • 6、北方民族穿胡服便于骑马射箭,又利于保暖。北魏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体现了( )
    A、北魏统治基础脆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少数民族实现汉化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7、汉初统治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求边疆稳定;汉武帝则主张对匈奴强硬,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前往征讨。汉代统治者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者的素质 B、国家综合实力 C、匈奴实力强弱 D、边疆地域大小
  • 8、《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 )
    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 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
  • 9、尚书令,产生于秦汉之际,其主要负责文书传递,级别较低。汉武帝提升了尚书令的地位,武帝此举旨在( )
    A、削弱相权 B、加强皇权 C、整顿吏治 D、打击豪强
  • 10、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
    A、治理国家遵循以法治国 B、以品行作为选官标准 C、官员评价服务专制统治 D、重视官员的法律素养
  • 11、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
    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
  • 12、《论语·八州》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有什么用?”这反映出孔子( )
    A、主张真诚地关爱他人 B、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重视以行动去践行礼 D、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13、周代的射箭比赛有一系列的规定:在距离上,“天子射百二十步,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在箭靶上,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猪;在所行的射仪、射时所配音乐方面也均不相同。这些规定( )
    A、说明分封制以宗法制为保障 B、有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C、体现体育活动的阶级性特征 D、强调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 14、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下图)的主要依据是(  )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 15、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16、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分析第⑥时期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 17、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 18、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 19、明武宗初,宠太监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
  • 20、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佣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
    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上一页 958 959 960 961 9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