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
2、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D、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
3、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以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由此可知,顾炎武认为该制度(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4、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
5、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②处应为(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皇帝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大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年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风、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
(1)、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 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 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 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 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 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的概念界定与其源头的“民族”“民族主义”本身密不可分,与民族国家的形成、独立、发展密不可分。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实现经济自主独立、增进国民福利的一种目标、一种战略。 它应该视为一种动态结构,在不同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政策,这决定于民族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同时也是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互动的结果。
——摘编自[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材料二 18世纪前后英国经济民族主义
国家(类型)
英国(民族国家)
政策
民族主义目标下的重商主义,重视财富、鼓励商业、尊重商人
民族主义目标下的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
——据王洪亮《从国家利益分析到民族认同建构》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材料一作者的核心观点,并结合18世纪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论证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寔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
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蜱豆,尽二月止。
三月可菜黍,买布,
九月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隋志》“农家”:《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写。 《旧唐志》同,《新唐志》做“崔湜”,误。 宋不著录。 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挂漏(挂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 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摘编自《严可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
10、如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 )A、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D、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
-
11、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宪法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B、英国人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D、普通法系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
12、作家狄更斯在1859年出版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段材料可以用来阐述 (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B、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C、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影响 D、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13、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中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此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有助于佐证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教会教权与世俗王权的结合
-
14、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该石碑上围绕相同的内容,分别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通俗体文字以及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这一现象表明 ( )A、古代埃及的王权达到顶峰 B、祭司完全垄断了文字书写 C、文明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D、埃及人能够阅读三种文字
-
15、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从推行“撤地建市”的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 许多地方已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少数地方正在探索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这一改革 ( )A、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 B、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C、完善了政府管理结构 D、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
16、1939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 该决定意在 ( )A、强调知识分子的中流砥柱作用 B、传播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C、践行“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D、凝聚共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17、下图为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在南门城上的合影以及日军从济南收缴的枪械留影。它们可用于研究 ( )A、日本局部侵华的突发性 B、列强对北洋军阀的操弄 C、国民政府北伐的局限性 D、奉系张作霖已退守东北
-
18、山西农村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民国三年的日记中写道:“起阅六月二十五日(8月 16 日)《申报》,欧洲之战,各国纷如,将波及于我国,虽云英、法、日本谋攻青岛,而中国必大受损伤,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中国现无战事,村人亦不知洋人构衅,是以坐享太平抬搁行乐也。”据此可知 ( )A、反帝爱国运动影响广泛 B、近代报刊加速信息传播 C、作者认可西方物质文明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9、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5年,政务处又奏请清廷“设立学部”,以统辖各省学堂,使全国学制整齐划一。学部的设立 ( )A、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B、使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至此被废除 C、践行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D、意在保持清王朝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20、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D、司法实践律例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