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清初官员的题奏本章均由内阁阁览票拟呈皇帝阅读。而雍正即位后对奏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奏折的处理纳入军机处的轨道,并对奏折批复加盖“办理军机处”印,禁止他人拆封,以此直接传达圣谕。这一制度变化(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密切了君臣关系 D、保障了政令畅通
-
2、明中期以后,皇帝由司礼监下达到内阁的“意旨”即红本,如不经过内阁审批,就无法变成“圣旨”。这说明当时( )A、行政运作遵循程序 B、司礼监从属于内阁 C、内阁的职能发生变动 D、内阁把持政务决策权
-
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仓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D、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
4、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
5、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
6、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 )A、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 B、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 C、破解了藩镇割据的难题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
8、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
9、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 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 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
10、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潘彦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社会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经济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料二的关系。 -
12、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内容摘编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发展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
13、清朝收缴土司的印敕,设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流官管理,逐步推行戍兵、编查户口、立保甲、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这些举措(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民族管理 C、增加了民众负担 D、阻碍了社会进步
-
14、明朝弘治时期,户部主事卢锦曾说:“自今凡御内朝批本及一切政事,必敕内阁及该科都给事中,该衙门官同至御前面议可否,裁自圣心行之。盖必有学士,则内臣不得以自专;有都给事中,则学士、内臣不得以声势相倚。”这反映出,明代( )A、依靠行政制约机制维护皇权 B、废除宰相制度的弊端 C、提高了行政中枢的决策效率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
15、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A、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B、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 C、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
16、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A、经营方式多元化 B、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竞争意识的增强 D、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17、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图3
A、②④③①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
18、北宋时期,河北和西北边境驻军用粮多仰赖和籴(政府以现钱收购粮食),“比岁以来,三路人中粮草,度支给还价钱,常至一千万贯上下”;东南地区也有和籴现象,如“浙江诸路岁籴米六百万石”。南宋则更是“恃和籴以足糗粮”。宋朝的这一现象( )A、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有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D、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19、元朝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据此可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传统 B、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 C、意在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D、避免了边疆少数民族发生叛乱
-
20、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握东南六路财务,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彼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全力裁减开支 B、重视改善吏治 C、推行重农抑商 D、重在增加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