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但晚唐以后,特别是两宋时期,随着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上的普遍运用以及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地区茁壮成长,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日益成为对外交通、交流的主要通道,达致宋朝海上丝路贸易的极度繁荣。
——摘编自柳平生 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明永乐年间,郑和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西亚、北非,通过和平交流,各式香料、奇珍异宝大量流入中国,供上层社会享用。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至16世纪,仅剩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尼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与中国有联系,且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所控制,印度洋地区逐渐成为欧洲人的势力范围。1840年以后,在军舰的护持下和一次次侵略战争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国蒸汽轮船更是与日俱增,西方的工业制品大规模地输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宋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
4、如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瑞典
10.8
16.7
25.9
德国
18.1
19.5
25.7
英国
10.2
13.2
16.4
美国
7.3
10.4
15.0
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 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 -
5、下表所示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构成(单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美元
英镑
欧元
日元
人民币
2011~2015年
41.9
11.3
37.4
9.4
/
2016~2021年
41.73
8.09
30.93
8.33
10.92
A、折射出美国国际金融霸权已崩溃 B、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构 C、反映了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表明世界货币格局发生质变 -
6、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7、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
8、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写道:“每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叫做万民法,它包括着各民族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须制定的一些法则”。由此可知( )A、罗马法律适用于世界各国 B、万民法即世界性法律体系 C、万民法注重维护公民利益 D、罗马法有应势而变的精神
-
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72年2月
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1975年2月
美国总统福特访问中国。
1978年12月
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初
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签署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1979年7月
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
根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中美两国( )
A、战略利益日益趋同 B、遵循多边主义外交 C、倡导亚太区域合作 D、积极寻求务实合作 -
10、1954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这表明( )A、全国政协继续代行人大职权 B、社会主义民主继续完善 C、多党合作制度此时开始实行 D、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11、“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时,不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中的亲英美派也赞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中,绝大部分地主、富农以及绅士,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同为抗战出力。”基于此,中共( )A、设立军政委员会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提出“三三制”原则
-
1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低烈度、大业绩”,以下能作为证据的有( )
①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②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下列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形,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图1—图2—图3 B、图3—图2—图1 C、图2—图3—图1 D、图2—图1—图3
-
14、学者邓嗣禹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度( )A、有利于公平公正 B、消灭了阶级差别 C、健全了官僚体系 D、成就了辉煌盛世
-
15、下图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这反映当时( )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B、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C、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D、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
16、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因,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科技在世界上跃居首位,确立科技优势,这可归于多种原因。首先是美国科技发展迅猛,取得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如核物理和原子弹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与此同时,其他大国及其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遭遇阻碍,一时难以作出有力竞争。……这样一来美国的霸主地位才得以确立。
———摘编自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
围绕“科技优势与国际竞争”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
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 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 汉景帝等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 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 农具种类趋于完备。 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尖锐起来,全国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各方面纷纷发出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改革内政,实行民主政治。而国民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各派纷争不休,继续对内消灭异己,压迫群众;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宣布“对日战争”,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战略任务,开展群众性的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共产党的举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各个阶层把救亡振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各根据地在革命过程中制定和颁布的施政纲领、土地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参照共产国际的建议,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于1931年11月制定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摘编自张兆平、吕治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产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参加1954年宪法讨论的人数有1.5亿人次,这次宪法讨论历时3 个月,征求了 100 多万条意见。直到今天,这组数据听来依然让人震撼。1954年宪法的制宪理念、制宪内容与制宪过程以民主原则为基础,反映了民主的基本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 年宪法第二条的上述规定,在根本法意义上确认了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明确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规定人民实现权力的各种形式和具体保障制度,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方制度等。
——摘编自席锋宇《聚焦首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至今仍闪烁耀眼光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诞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54 年宪法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 1954年宪法颁布的相似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把“田里不觜”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具体做法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进而达到“赋税平”。就当时的财政征赋制度而言,这一举措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打击隐瞒田产逃避纳税的封君、贵族们的利益,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提高秦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材料中“田里不鬻”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其性质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制”的有利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新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