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 )
    A、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 B、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 C、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 D、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
  • 2、明朝洪武年间“各府州县皆置东南西北四仓,以贮官谷”,以起到“遇有水旱饥馑,以贷贫民,民受其惠"的作用,但到宣德年间出现了“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己有”的状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B、基层组织管理不善 C、民间义仓大量出现 D、政府管理监督不力
  • 3、某著名学者指出,行省弥补了传统郡县制的不足,元中央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并以其内部特有的机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该学者意在说明行省制( )
    A、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权力 B、聚集境内财富以提供中央需要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借助分权与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 4、关于宋代交子在四川的出现,史学界一般认为是铁钱太重阻碍了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后又有学者提出,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钞币的产生。据此可知,关于交子在四川最先出现的认识( )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后期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D、缺少考古实证均无科学价值
  • 5、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6、如图所示,反映的主题是( )

    A、科举与社会流动 B、察举与加强集权 C、察举与社会流动 D、科举与公平公正
  • 7、荀子在《君道》中指出,中国古代执政者的“乐民”“爱民”,只不过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及“求兵之劲,城之固”而已。据此可知,荀子认为民本思想的实质是( )
    A、驭民工具 B、人民理性 C、以德治民 D、君民共治
  • 8、殷代很多时候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 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 并且往往已经丰扇烂了。穷人即工人每花一文钱都得盘算一下,结果,所有这些按假的甚至常常是有毒的食物都卖给了他们,把成黄油冒充新鲜的出售,糖里面掺上米粉或其他价格便宜的东西,制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也掺上别的东西冒克糖卖,可可里面宫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把泡过的茶叶晒干烘焙然后当作好茶叶售卖。

    (英国) 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受命运的摆布……我坚决认为:现在已经间接地以个别小冲突的形式进行着的穷人反对富人的战争,将在英国成为全面的和公开的战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996年在英国发生的“疯牛病”事件使许多消费者谈“牛”色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员国际流动频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各国的经济依存度日益加深。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仍相对薄弱

    ——摘编自李毅《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制度构建与国际合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恩格斯描述当时英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观意图。简要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安全状况堪忧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简述推动强化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意义。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材料二:

    当时(“一五”计划时),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建设工作中, 自己还不会走路,只能照抄苏联经验,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进行建设……(现在) 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 的表现。毛泽东称苏共为“最好的先生”是基于哪些方面的现实考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自己还不会走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袁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年) 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一一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 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 《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 12、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清朝召见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帝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成午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政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

    多为京中各部院空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

    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则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徵

    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交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成丰常北逸承德、光绪常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退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 整理

    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问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 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 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洋;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 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来,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援引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 13、图2所示为1914年法国的宣传海报。上方文字是“1914年的比利时英雄”,旗帜文字为“文明□□”,图中人物头皱当时德国陆军普遍使用的尖顶盔,人物下方是名为“洛瓦尼”和“列日”的两座比利时城市。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应是( )

    A、控诉德国入侵邻国的战争暴行 B、祝贺协约国集团的征战凯旋 C、表达对大萧条时期民众的同情 D、强调同盟国作战的正义性质
  • 14、下表可用于解释( )

    表:生产和出口货币金属的地区

    货币金属

    主要产地

    次要产地

    白银

    墨西哥

    东北欧

    秘鲁

    技斯

    日本

    中亚

    暹罗、缅甸、越南

    黄金

    西非和东南非

    日本

    西风美洲(16 世纪)

    波斯

    巴西(自1690 年起至18 世纪)

    中国

    东南亚

    日本、瑞典

    英舅马来亚

    注:铜和锡有时熔成合金,二者都用于低价铸币。
    ——摘编自[德]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A、古今货币材质的变迁历程 B、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动因 D、近现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 15、图1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 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 16、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 17、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之政“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1)、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用史实说明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的演变。

    战国

    出现了商业区“市井”

    西汉

    都市商业繁荣

    王莽新朝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两宋

    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鄂州、江陵

    明清

    北京、苏州、湖州、杭州等传统大都会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等若干市镇

    ——据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整理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古代商业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 20、明朝成化二十年,从南京户部主事张伦建议和户部覆议,调“淮安、瓜洲(江苏)兑运粮十万石,南京常平、乌龙潭等仓粮十万石,运至沔池县(陕西)。令河南、山西、陕西三司委官转运……以备赈济”,获宪宗批准。这表明当时( )
    A、粮食远途贸易的规模大 B、社会救济已能跨区域动员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快 D、粮食储备依赖于江南地区
上一页 955 956 957 958 9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