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指出:“(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 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C、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D、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 2、自汉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开始在常住地方设立固定治所 。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称国的治所情况 。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称国

    沛国

    九江称

    汉阳称

    称国治所

    阴陵

    刺史治所

    历阳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称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称的防范
  • 3、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 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出土物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画面数量日益上升,集体狞猎等场面逐渐减少 。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C、游牧文化完全消失 D、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 4、美国总统弹劾案是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4款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凡受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轻罪的弹刻并被判定有罪时,应被免职 。如果有足够多的议员投 票认同总统犯有“叛国、受贿或其他重罪与轻罪”,国会将可以罢免总统 。这一规定说明弹劾案( )
    A、加剧了美国党派斗争 B、彰显了天赋人权的理念 C、最终由最高法院审理 D、遵循了权力制约与平衡
  • 5、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 , 盲目的自由 , 其实是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 。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
    A、忽视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B、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 C、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D、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
  • 6、《明史》载:“至世宗中叶 , 夏言、严蒿选用事 , 遂赫然为真宰相 , 压制六卿关 。然内阁之拟票 , 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 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材料表明( )
    A、内阁权力随时变化 B、内阁始终未取得法定地位 C、宦官专权危及皇权 D、内阁首辅就是以前的宰相
  • 7、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椎之课 , 除支度给用外 , 凡缔串之类 , 悉数送往京 师”。其后 , 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使军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 8、周灭商之后 , 推行分封制 ,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 都朝歌(今河南漠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卓);封召公夷于燕 , 都动(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天下观”是中国古代儒家精英用来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下表是中国历朝代表人物的天下观。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依据材料,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天下观”,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摘编自铁道部《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 12、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13、18世纪,德国文学家高特舍特对文学中所有抒发感情、发挥想象的成分都持否定态度,主张摈弃巴洛克戏剧中常见的低俗文风,剔除歌剧式的幻想成分,以道德教育为宗旨塑造特定的人物类型。这反映出当时( )
    A、理性精神影响文学理论 B、人文主义精神受到质疑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进步 D、社会道德出现严重问题
  • 14、下表为1846—1865年英国海外进口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海外贸易霸权地位确立 B、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垄断组织对外扩张加强 D、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 15、公元603 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公元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 16、历史学家卡特利奇指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中东地区希腊化,这片地区后来成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基督教在这里产生并开始传播。基督教虽然产生于东方,但它在某些最有政治影响的形式中却成了西方的,而它也实际上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支柱。上述观点 ( )
    A、肯定了希腊文化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B、强调希腊和非希腊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C、反映了城邦时代希腊文化的高度繁荣 D、承认了东方文明对希腊化时代的贡献
  • 17、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全国共有二百一十所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二所研究机构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一万零七十八人。此次考试在当时( )
    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 18、1941年12月下旬,香港沦陷,大批进步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险。1942年初,在中共中央的领导组织下,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他们从日军“虎口”中营救出来。这场营救( )
    A、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 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
    A、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B、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 20、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外语的西学堂,1875年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
    A、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B、中外交往得到扩展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上一页 953 954 955 956 9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