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建国初期 ,《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 。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 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 ,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返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 2、1928年8月签订的《非战公约》中,各国声明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即无论有什么矛盾或利益冲突 ,都不以战争为手段 。这( )
    A、遏制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B、得到了各国普遍的认同和自觉遵守 C、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D、促进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 3、长久以来,拉丁文作为欧洲共同语言的地位无法撼动 。18世纪 ,欧洲国家出版的文化工具 书纷纷使用了本国的语言,如俄国出版的《俄语诗简明新作法》等,颇受时人欢迎 。这体现出当时( )
    A、拉丁文化影响力下降 B、近代民族意识的兴起勃发 C、俄罗斯文化受到推崇 D、印刷术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 4、乾隆年间,清朝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 。理藩院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已经由北方蒙古地区扩展到其他边疆地区,涉及到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 。理藩院管理范围和职能的完善,反映了清朝( )
    A、民族政策开明包容 B、境内各族已全面封建化 C、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D、边疆管理承续前朝经验
  • 5、唐高祖曾下沼书说:“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 ,退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 。是以昔王御宇 ,怀柔远人,义在輯糜 ,无取臣属 。肤涎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 ,要荒審服,宜与和亲。”这一政策( )
    A、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D、避免了唐朝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 6、西汉初年,汉、匈之间互市通关频繁 ,交换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包括销铁器、铜器、马具、 服饰、丝织品等各种物品,甚至还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盛况 。这反映了( )
    A、汉朝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 C、汉匈间的和平促进边境贸易 D、汉朝边患得到了有效解决
  • 7、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B、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C、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D、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8、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 9、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 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 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 10、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罗马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D、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 11、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 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 一主张旨在( )
    A、凸显契约的神圣 B、保障个人权利 C、确保司法的独立 D、强调法官尊严
  • 12、11世纪,人们对当时的法律现状不满,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 马法的传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形成 B、工商业经济发展 C、人文主义的复兴 D、教会统治的需要
  • 13、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衅。”据此可知( )
    A、乡约捍卫贵族政治 B、乡约追求政治平等 C、乡约强化专制统治 D、乡约侧重道德教化
  • 14、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即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与规则、对律令的补充法典和 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唐政府颁布的《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 仪法典 。由此可见 ,唐律( )
    A、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B、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 C、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 D、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 15、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 国家的常法 。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
    A、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 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 16、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资 产阶级有意识进行的社会调节与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一部分。这一“成 功”的重要表现是( )
    A、文官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B、文官对本国工业化作出的贡献较大 C、文官制度首先确立了择优录取原则 D、文官积极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
  • 17、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 。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支持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借鉴中国科举制
  • 18、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的重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 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
    A、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考核法制化
  • 19、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重要的国家考试 。近年来,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 。这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 )
    A、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提高政府官员思想品德 C、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D、利于官员的队伍建设
  • 20、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爍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上一页 952 953 954 955 9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