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A、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 B、国民革命的主要进程 C、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D、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饭同食。”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二者的相同点是( )A、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 B、促进了工农联盟 C、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
3、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共先后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在1930年1月写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的“星星之火”指的是( )A、国民党统治区域 B、农村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 D、解放区民主政府
-
4、“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了(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护国运动促使袁世凯倒台 C、护法运动取得最终胜利 D、国民大革命取得重大成果
-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撰文阐述: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这表明《新青年》旨在宣传( )A、传统文化和思想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与科学 D、“打倒列强, 除军阀”
-
6、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
7、下面是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粮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朝代
每人粮食面积
(市亩)
粮食亩产
(市斤/市亩)
人均占有粮食
(市斤)
明代
3.23
346
1118
清中叶
1.71
367
628
A、人口激增易引发粮食危机 B、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C、中国农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D、耕地增加改善百姓的生活 -
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九月康熙帝曾下令开放海禁,次年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通商。然而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其中的三个口岸被关闭,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这一变化( )A、使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逐渐衰落 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地强化 C、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使中国对外交流处于完全断绝
-
9、下图是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此可知此时( )A、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 C、中国主导东西方商业贸易 D、中国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
-
10、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是(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有利于全国各地经济交流 C、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D、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11、“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代咸阳 B、汉代洛阳 C、唐代长安 D、宋代开封
-
12、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 、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 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D、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
13、魏晋时期,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这反映出( )A、中原文化长期领先 B、社会矛盾趋向于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溯清了族源
-
14、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此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这表明(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中国)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
16、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减少,金属铸币占据了主要地位,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
17、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是( )A、临潼姜寨遗址 B、红山文化遗址 C、襄汾陶寺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
18、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9、根据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秋开始,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逐步展开。表4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分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土改规定
土改场景
第一、将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
第二、把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地、农具。
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均不予没收。
第三、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在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200%者均保留不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概括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政策呈现的新特点并解释其成因。(2)、结合土改场景,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身份为1952年底的《人民日报》写一封投稿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事清楚,表述成文)。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