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汉建立初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模式。以下能够体现“汉承秦制”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郡国并行制
  •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 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 4、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
    A、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 5、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䜣亲自主持。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外交彻底瓦解 B、清朝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
  • 7、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 8、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
    A、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 B、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 C、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 9、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 10、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 11、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符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 12、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颍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颍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 1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   )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 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 14、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且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
  • 15、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 16、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聚族而居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的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村庄有自身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即村法,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村头足庄园直领地的实际管理者,也是整个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的关键人物,他须经村民选举产生,如遇领主阻挠,村民甚至不惜以集体拒服劳役或支付现金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权利。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村庄共同体以地域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村庄共同体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古代中国乡约组织与西欧村庄在基层治理上的不同之处。
  • 19、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百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观念体系。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边疆治理相对于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并加以评价。
  • 20、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上一页 950 951 952 953 9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