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2、据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仍有发展 C、抗战前轻工业产量得到迅速提升 D、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
3、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C、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
4、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
5、下列口号或主张,属于《海国图志》主旨思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6、顾炎武说:“文切世务,画写故实,学问当有益于天下。”他在绘画领域中痛责文人画“任意师心,鲁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止”的风气。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顾炎武全面否定文人画 B、其绘画理论受西洋画风影响 C、反映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D、顾炎武反对空谈,努力寻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
7、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D、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
8、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
9、如图是南宋时期为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绘制的。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另一人则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此画可说明南宋已出现商业广告
②杂剧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③此画可用来研究宋代市民的娱乐活动
④从艺术风格角度来讲此画属于风俗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大金得胜陀颂碑》于1185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立碑,发现于今吉林省扶余市拉林河,碑文为女真字、汉字双面刻写,共有金文约33行字。该文字创立于( )A、金 B、辽 C、蒙古 D、西夏
-
11、朱熹认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虏骑”当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
12、人头税的废除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出现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3、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决定派军队反击突厥的入侵,按制度规定的运作流程是(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兵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兵部 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吏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吏部
-
14、隋唐时期,冰雪活动几乎遍布北方的室韦、回鹘等各个游牧民族。明朝时,“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皇城内外的百姓,在河水冰冻处拉床糊口,冰床往来不绝。这体现了( )A、中国具有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 B、冰床作为代步工具开始于明朝 C、民族间生活习俗交流加强 D、冰雪活动在民间全面普及
-
15、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6、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
17、2012年6月17日人民网针对孟子关于“民贵君轻”思想常被引证为先秦儒家“民主思想”的范例,提出了《孟子“民贵君轻”是“民主思想”吗》讨论命题。下列网民对“民贵君轻”的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立场 B、以维护君权为前提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平等内涵
-
18、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在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