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A、抨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
2、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正等待发榜。《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康有为等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关于此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书被清政府拒绝 B、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C、光绪阅后大为欣赏 D、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
3、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4、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学素材的日益丰富 C、民主思想的产生 D、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
-
5、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6、如图是2005年中国香港邮政发行的一套四枚主题邮票中的三枚。所缺位置的邮票在设计上采用如图中哪幅图片比较恰当( )A、
商后母戊鼎 B、
唐《金刚经》 C、
元青花瓷 D、
明架火战车
-
7、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
8、钱穆在《阳明学述要》记述王阳明对学生曰:“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此事,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表明王阳明( )A、要禁绝百姓一切恶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 B、认为知行和良知是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 C、将其认识论实践论建立在心学基础之上 D、极力批判朱熹格物致知而忽视道德修养
-
9、观察下列元代和清代书院分布图(颜色的深浅代表数量的多寡)。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东北西北部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0、西施和钟无艳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广为传颂。她们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奇丑无比。西施帮助勾践复国成功;钟无艳助齐宣王勤政强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妇女社会地位高 B、反映当时中国对才德的推崇 C、“红颜祸水”的观念由来已久 D、历史传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
11、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
1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概括两则原文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2)、史观能指引历史学习的不同角度,民族史观强调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从世界整体角度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地位与相互关系。据材料二,请判断两者分别运用了哪种史观,并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请简要描述三幅图中中方政府的态度立场。你认为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并说明理由。(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历史论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4、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缩影和反映。
读图,对比宋元书院的分布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5、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
16、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成立中华民国 C、谋求民族独立 D、发展资本主义
-
17、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
18、《顾维钧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民众的爱国热情往往带有非理性成分 B、只有相互妥协才能取得成功的外交 C、只有“人民外交”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权益 D、顾维钧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寻找借口
-
1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C、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20、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