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兼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身份。据统计,1842-1894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亿两,其中1亿两交存于外商

    企业,0.95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 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 2、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城的盛况。据学者统计,该画卷里约有109家店铺,包括布庄、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等等。这些店铺占据了画卷一大半的篇幅,位于全图的中心位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对外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商业繁荣丰富市民生活
  • 3、南宋孝宗时期,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发行了一些地区性的纸币会子,如淮交、湖会等,但又反对没有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而盲目发行。1166年,孝宗“以会子之弊,出内库及南库银一百万收之”,次年“出内库银二百万两售于市,以钱易楮(纸币),焚弃之”,宋孝宗此举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纸币币值
  • 4、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
    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 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 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 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
  • 5、《管子·治国》提出“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 《荀子·富国》提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和“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 B、诸侯国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家庭式劳作方式得到推广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 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 。与此同时,城市格局 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悦 。更值得重视 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 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 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冷水场亦属矿

    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 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串大量走向市场, 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 。 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 有了显著发展 。 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称,称置守、尉、监 。更名民日“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館,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泰简博物馆藏)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 8、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 。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 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 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B、《岳飞抗金》历史剧本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平定准鳴尔的传说故事
  • 10、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1、唐朝时,官府规定从事工商业者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这一政策变了,商人及其子女都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门第观念淡化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政府职能弱化
  • 12、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惠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 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惠的这一论述意在( )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 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 D、据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 13、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 14、宋太祖赵匪凰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
  • 15、唐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尤其是贞观之治等盛世时期,而剩余必然通过交换和转移才能兑现社会生产总平衡 。这论证了唐初( )
    A、开拓创新的制度建设 B、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 C、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D、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
  • 16、《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徵(征)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调耗,版图空虚。”这反映了当时( )
    A、赋役制度返须调整 B、户籍制度管理严格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募兵制度难以为继
  • 17、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惰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 。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 18、安史之乱后,地方军政长官经常以任意名目摊派赋税,造成杂税林立 。780年,唐朝的粮税分配,中央提成额为215.7万贯,而地方留成额为1400万贯 。这表明唐中后期( )
    A、基层治理混乱 B、中央集权弱化 C、赋税改革失败 D、政府财政困难
  • 19、惰朝统一后,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建立许多义仓 。其目的是( )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 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贩济百姓
  • 20、草书始于汉初,在唐代达到极盛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 由此可见,草书( )
    A、融合了其他字体优点 B、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C、易于抒发出情感意境 D、笔画分明、结构方整
上一页 946 947 948 949 9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