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论语·颜渊》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行为正当。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礼记·礼运》提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的“公”具有较为充分的伦理意蕴,强调的是公心、公义。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荀子提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韩非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这是不公正的;堵塞个人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

    ——摘编自方宁《中西方古代公正思想差异性研究——基于先秦诸子公正观和古希腊正义观的分析》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把城邦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以及生产者三个阶级,他认为每个阶级所对应的正义都是有区别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正义就是智慧;对于护卫者而言,正义就是勇敢;对于生产者而言,正义就是节制。在他看来,国家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国家正义的实现还是需要依赖于个人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法律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并且只要遵守了法律,就可以称之为公正。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本身是公正的,而制定法律的人也是公正的,因为其代表了城邦整体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取财富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如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他称之为“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或“必要的获取财富之术”,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是不合乎正义的。他还专门写有《伦理学》一书,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价值。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2、在古罗马庞贝城,到处都能看到众多的广告遗迹。如竞选广告“请投菲尔穆斯一票!弗斯科与维库拉谨此”;宣传角斗士表演的广告“英雄,斯拉申塞拉杜斯,你能打动姑娘们的芳心”;还有租房子的广告、公共建筑物的铭文广告等。这反映出庞贝城( )
    A、民主政治的发达 B、商业环境的开放 C、奴隶制度的繁荣 D、社会生活的丰富
  • 3、庞贝古城是意大利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罗马城市遗址,199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该遗址出土了印度女神雕像。遗址壁画有描绘古希腊神话“丽达与天鹅”的场景,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这些发现可以证实( )
    A、罗马文化有鲜明的传统特征 B、罗马与东方国家直接联系频繁 C、文明交流促进罗马社会发展 D、罗马文明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
  • 4、古希腊哲学家普罗狄科说:“凡是对人的生活有用的东西,人们就奉之为神。”克里底亚也坚称“神的产生归因于人的政治生活的需要”。这些认识( )
    A、否定人们的宗教信仰 B、为民主制度构建理论依据 C、突出人的智慧和地位 D、适应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
  • 5、1972年10月15日,周恩来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等联名报国务院《关于向罗、南、匈、波、捷、保等国提出科技合作项目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为何不派人去伦敦、巴黎、波恩、渥太华、东京去研究西欧、美、加、日本的机械工业情况,反而求其次?”周恩来意在强调中国( )
    A、应调整“一边倒”的方针 B、要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科学技术交流渠道要拓宽 D、经济建设应自力更生
  • 6、下图显示一条笔直的铁道从古长城的缺口处横穿而过,在铁路一边的山岗上,几个牧民正兴奋地注视着前方,他们有的双手插腰,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正在呼唤。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对畜牧业的改造收效显著 B、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D、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 7、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俞大维为兵工署署长。在他主持下,迅速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机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处等。这说明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应对日益紧张的形势 B、意在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 C、努力改变科技落后的面貌 D、力图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
  • 8、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 9、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贸易年度 1786-1788年

    1809-1811年

    1826-1828年

    1831-1833年

    贸易出超(+)/入超(-)+40,480,479

    +22.245.459

    -9.943,622

    - 17 ,016,593

    A、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 10、新石器时代晚期,牛梁河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有随葬镯环类佩饰、随葬镯环与动物形玉及复杂造型玉佩三类且呈现不同组合方式,并与墓葬形制、规模及位置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说明牛梁河文化时期( )
    A、开始出现等级分化 B、礼器制度逐渐形成 C、国家权力趋于集中 D、阶级社会发展迅速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两图为某研究者根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的样例数据进行统计的1949—1966、1977—1991两个历史时期传记书目题材、人物类别占比图。

    图1

    图2

    材料二1992年以来出版的人物传记,按题材范围、传主的身份统计,共计26702种。其中,欧洲人物3906种、美洲人物2784种、历史人物2616种、……马恩列斯毛邓等领袖人物772种、军事人物685种。此阶段传记出版除了常规的历史人物、政治人物高企外,财经、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等人物喷涌而出,明星类传记也非常突出。涉及世界他国的人物题材数量极其丰富,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传记人物数量达7335种,占整个传记书目抽样数据近三分之一的比例。

    ——王宏波《传记出版与社会变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2年以来人物传记类出版物的主要特点。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被分区占领后,同盟国对其纳粹问题进行了清算。美占区成立非纳粹化法院,共审理超过900000宗案件。德国成年人均需要填写一张问卷,据此来划分填表人的身分:主犯、从犯、轻从犯、随大流者和无罪。到1948年官方的“非纳粹化”热情明显下降,美方采取了很多仓促的措施,引致了很多有问题的审判结果。法国和英国实行比美国平静得多的非纳粹化运动,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更替上层组织。苏联特务机构直接监督“非纳粹化”工作,纳粹骨干被关押进“特别营房”。苏占区的非纳粹化更侧重于从根本上铲除纳粹政权及军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一容克贵族阶层,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国有化以及把容克贵族的主要聚居区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割让给波兰,并通过波兰政府对割让区进行种族清洗完成。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非纳粹化”的背景并归纳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纳粹化”对德国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

    严复

    1854—1921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李大钊

    1889—1927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2)、根据材料,说明材料中体现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 15、《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1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1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晰,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5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5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 浙江、 江西、 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 顺天、 山东、 山西河南、 陕西归入北卷。 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 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 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 19、中国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方式,经历了长期演进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的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即,一律按才学标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普遍实行科举制,凡举士,皆重考试。由此,九品中正制度被完全废止。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家庭出身低微的士人也可以中举,可与世家大族、官言人家通婚,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越来越衰落。这是中古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末以来,“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

    ——综合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邓之诚等著

    请回答: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随着这一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弊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解决魏晋时期的“选才问题”的弊端,隋唐统治者有何创新?并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 20、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上一页 944 945 946 947 9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