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方面,除改进和创新的农具、提高水肥管理技术的外,农书的编纂与印刷也是重要表现。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中央政府下令刊刻《四时纂要》等月令体农书,并颁发给地方官员加以推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书中所述的农业知识的传播、流传。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当时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典型代表,这些农书往往篇幅宏大,字数较多,图文并茂。在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每4户就有一册,更为普及的历书客观上促进了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殷三、李浩《雕版印刷对宋元时期农书传播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 宋元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劝农机构和劝农官,认为“农桑,王政之本也”。 宋元时期走上仕途并不意味着从此告别农桑,有许多人做了地方官,仍要劝课农桑、推广农事,各级官员仍要把加强农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农桑是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城市以经济中心的优势吸引能工巧匠,培育出许多蔬菜、花卉,为城市人口提供所需的供应,“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宋元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农学著作记述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如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就记录了甘蔗、茶叶等物种的引种国外情况。

    ——摘编自朱晓琴、员立亭《宋元时期农学著作全面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原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农学著作的主要种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隋唐文化犹如一座突兀的奇峰。 与此相应,隋唐人的总体文化素质之高,在封建社会中,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有学者从五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一、与社会生产力相得益彰的文化素质;

    二、宽松的文化氛围;

    三、广开才路、奖励文化的统治政策;

    四、发达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五、促使万众向学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匀利军、汪润元《隋唐人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合理的一个角度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时期,通过门荫入仕的官员,基本都是依父祖官品而决定待选时期及入仕后的职掌和官品的,如唐制规定“自一品至从五品,所荫子孙官品为正七品上至从八品下”等。唐代官员通过门荫后,与科举、流外入流等入仕官员相同,在取得做官的资格后还要参加由吏部或兵部组织的铨选才能真正成为官员,否则只有做官资格而无任职之实。 这些高官子弟“番上或纳资若干年后,随文武散官参加本部的简试,合格者再作为门荫入仕的有出身的人参加吏部或兵部的文武洗”。唐代门荫入仕的选拔不仅仅依靠门资和官品,才学、仪态、道德等也是选拔的重要依据,唐代政府对涉及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的才学尤为关注。

    ————摘编自陈禹澍《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学校的衰落,生徒的力量相对削弱,“怀牒自列于州县”并不鲜见,有些贵族子弟宁愿出自贡举而不由学校,安史之乱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乡贡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进士出身者瞧不起以荫入仕者的现象愈益显现。 有人谋取了一官半职,因为不是儒流,甚为时论所薄,即便是杨国忠也要凭借权势,把学业荒陋的儿子硬塞进科举。在唐代已形成的一套较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中,才能被放到重要位置,门荫子弟才能平庸、难委要职,国家选人别辟蹊径,无须取才于资荫。例如,文宗时宰相欲提升以父荫补职的浑锣为寿州剌史,文宗不允,反对说“锣,勋臣子弟,岂可委以牧民。……今我念其先人之功,与之致富可也”。

    ———摘编自杨西云《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荫入仕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对门荫制度造成冲击的表现,并对唐代门荫制度的衰落作简要评价。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脱离氏族社会未远,商代尚未确立专制王权,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王权之上,表现出浓厚的神权政治的色彩。迄今为止,殷墟所发现的近15万片带字甲骨中,除极少数为商王室记事之用外,其余都是商人占卜鬼神的结果。在商代社会生活中,无一事不求之于占卜,一切依从占卜的结果而行事。 商族曾与彭、韦等众多方国结成联盟,伊尹、保衡、伊陟、巫咸等人都是诸方国的首领,同时又是当时的大巫,既代表方国势力,也代表神权。 各方国与担任方国联盟军事首领的商族各司其职,以实现方国联盟内部权力的均衡分配,维持联盟政体的存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代,卜筮是当时人们沟通神灵的渠道,被认为代表鬼神意志,人们对卜筮绝对尊重,“各非敢违卜”。

    ————摘编自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

    材料二

    周人建国后,对殷人的神权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周武王在《太誓》中对殷纣王的天命观作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天命是根本不能依赖的,提出“天命靡常”的观念。在周人看来,人们无论如何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上天总是不可能完全顺从民众愿望的,在此基础上周人主张“天人合一”。 周人打破了殷人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将祭祀的权力按不同的阶层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的手中。 西周晚期以来,随着天神威信的下降,人们对天由怀疑到指责,由指责到诅咒。尤其在春秋时期,虽然仍有不少重神事而轻人事的现象,但一些政治上的实力派人士则重人事而轻神事,如晋国的叔向和子产都是这样的人物,“民”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置于天道与神权之上。

    ————摘编自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代神权政治观念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商代神权政治观念的改造并分析其改造的意义。
  • 6、朱元璋十分重视立法,《大明律》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刑罚上,比以前更严厉而且残酷。此外,《大明律》还增设“奸党”一条:凡违规用人必遭严惩。 《大明律》的这些规定( )
    A、确立了轻罪重罚的法治原则 B、铲除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 C、完善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 D、强化了君权至上的专制权威
  • 7、宋代的程朱理学家吸收道家思想中的本体追求、处世境界、宇宙观等方面的学问,是在坚守以儒学为正道、宣传儒家伦理价值和责任担当为主要追求,来订立理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规范的。材料意在说明程朱理学( )
    A、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主要思想 B、传承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C、开创了礼仪规范的一元化格局 D、开创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
  • 8、表3所示为两宋几个重要时期的关市商税岁入额统计情况(单位:万缗)。这可以用来探究两宋时期的( )

    表3

    时期

    数额

    时期

    数额

    至道中(996年)

    400

    皇祐中(1051-1052年)

    786

    天禧末(1021年)

    804

    元丰七年(1084年)

    505

    景祐中(1036年)

    450

    元符三年(1100年)

    1100

    庆历中(1044-1045年)

    1975

    淳熙中(1181-1182年)

    102

    A、商业市场状况 B、国家税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民众生活水平
  • 9、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 )
    A、扩大汉族官比例 B、借鉴西周礼乐制度 C、与北宋友好往来 D、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 10、据考证,钤辖在北宋时期属于地方统兵体制中的差遣官之一,钤辖大多由诸司使副以上的文臣、武臣、宦官、宗室及蕃官充任,钤辖的管理既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也有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更有自身不同身份充任者之间的监管。据此可知,北宋钤辖的设置旨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践行崇文抑武 C、扩充地方军备 D、严格武将管理
  • 11、唐代,在长安、洛阳两京城中有大量来自波斯和南海诸国的经商者,日本、新罗有大量来华留学生、留学僧崇尚唐朝文化,大量购买唐朝文人学士的作品,“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这一现象( )
    A、开启了东学西渐的进程 B、为唐文化提供了新元素 C、利于扩大唐文化的影响 D、根源于港口城市的繁荣
  • 12、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 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C、书法艺术的日渐成熟 D、社会环境影响书法艺术
  • 13、表2所示是唐代642年至819年封驳制度实施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唐代封驳制度( )

    表2

    时间

    事例

    领域

    结果

    贞观十六年(642年)

    刑部奏请反叛者兄弟连坐

    刑狱

    成功

    景云元年(710年)

    严思善因谯王重副的事牵连被捕下狱

    刑狱

    成功

    开元二年(714年)

    追赠崔湜亡父为吏部尚书

    人事任命

    成功

    开元八年(720年)

    赐百官九日射

    礼制

    成功

    贞元元年(785年)

    任卢杞为饶州刺史

    人事任命

    成功

    元和四年(809年)

    任孔戡为卫尉丞

    人事任命

    成功

    元和十四年(819年)

    皇甫馎请纳盐利抬高者

    财政

    成功

    A、方式灵活多样 B、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C、均以成功告终 D、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 14、图1所示是唐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客使图》局部,壁画中,在前导引的是三位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的机构)的官员,他们身穿中原官服,头戴高帽,脚穿黑靴,人物形象高大,神态自然大方,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 后面三位为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该壁画内容可反映出唐朝( )

    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繁盛大气的王朝气度 C、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 D、厚重殷实的丧葬风格
  • 15、有学者指出,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建康、长安等佛教中心不仅是士大夫阶层出身的僧侣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大量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出家人聚集地,他们在此接触到了原有社会阶层中无法获得的文化教育与社交网络。这表明当时佛教中心的形成( )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秩序 B、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进不同阶层的交流
  • 16、有论者通过对西汉官修史籍、学术专著、考古报告和出土文物等资料的考查,将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总结为“和亲”“赂遗”“互市”“征伐”“藩属”“封赏”“朝觐”“质子”等并存的八种方式。西汉初期对匈奴政策( )
    A、体现出完整的制度体系 B、与国力强弱密切相关 C、以武力征伐为主要方式 D、开启了朝贡外交先例
  • 17、表1所示是秦朝《岳麓秦简(陆)》“私挟县官兵令”的部分简文。据此可知,秦朝这些法令( )

    表1

    序号

    简文

    005

    黔首有私挟县官戟、刃没〈及〉弓、弩者,亟诣吏。吏以平贾(价)买,辄予钱

    006

    诣吏及已闻令后敢有私挟县官戟、刃、弓、弩及卖买者,皆与盗同法

    009

    兵(也)而挟之,即与盗同法。诣吏有为自告,减罪一等

    A、推动了统一局面的出现 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D、弱化了民众的反抗力量
  • 18、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 )
    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 19、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 386 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这些历史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转型的趋势 B、贵族群体的消失 C、诸侯纷争的加剧 D、周王权威的丧失
  • 20、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粟、黍被引入川西北高原后,迅速扩散至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缘,成为当地主要作物。此外,水稻引入后,在成都平原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都平原和云贵高原北部的遗址呈现出稻、粟、黍的作物组合的状态。据此可知,当时( )
    A、稻麦套种技术已经出现 B、区域交流影响农业格局 C、西南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D、四川农业生产体系完善
上一页 943 944 945 946 9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