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容)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 。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嶇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 2、晋史学家习凿齿言:“ 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关,吴人不能越淮、河(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馋,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 3、东汉后期,皇帝年幼继位,由太后临朝,但太后又不便接触大臣,因而重用娘家父兄协理政事,外戚自恃亲贵,无视幼主,朝中大臣均仰承其鼻息行事 。东汉外戚擅权的根源是( )
    A、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B、儒家伦理道德成为正统 C、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D、宦官掌权威胁外戚特权
  • 4、汉文帝曾两次下沼“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公元前167年,又宣布 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 5、如表是“封”和“称”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称县制的建立( )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 6、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其根本目的是( )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消彈商朝政治的影响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 7、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 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 8、商鞅提出了“徘民”(招来民众)政策,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 )
    A、诸国纷纷变法改革 B、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
  • 9、右图是仰認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 。这一 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已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研究社会治理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探究。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1政治体制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3法律与教化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6货币与税收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中外通史纲要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社会治理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要有结论)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一小撮“新帝国主义”强国征服了整个非工业世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国际政治体系相互交织,形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的全球国际体系”。这是一个由英国主导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如此多的重大变革,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遭受如此骇人听闻的浩劫。“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造成普遍的政治动荡和革命危机,三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进行激烈的竞争。自由主义在大萧条后经历了嬗变,社会主义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全球力量重心从西欧向美国转移。

    材料三

    20世纪末,地球上大概有60亿人口,组成大约200个国家以及无数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火焰》:“我们就是地球。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1)、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体系面临的挑战。
    (2)、结合材料二、三,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 13、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初级团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孔子认为)家庭很理想地成为德性的第一所学校,而且还是使好社会得以可能的那些价值的来源”。而柏拉图认为:“它(家庭)不是把人们的心思集中在更广阔的公共事务上,而是把人禁闭在最大限度地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卑微的欢乐与悲伤的天地之中”。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以西方现代“个人”与中国传统“家族”对举,主张以个人主义易家族主义的伦理革命。“家”成了中国宗法封建社会过时的制度,它因禁锢个体自由而阻碍民主国家公民的成长,成为现代性的最大障碍,它甚至被反传统主义者视为“万恶之源”。

    材料三

        “五四”时期,梁漱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家不仅是涵养德性的道德源泉,而且具有安身立命的宗教功能;中国人将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这种组织与团体组织不同,它没有边界,不形成对抗。中国文化之伦理本位的相对论智慧,可以消解西方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的价值冲突。

    材料四

          在21世纪的转型中国,孝道、宗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祖育孙、春节团圆的春运巨流、家族企业、裙带风以及“家和万事兴”的信念,表明“家”仍然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中心。2021年,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人大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力克《中国人的家: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之特质》等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学者关于“家庭”的认知。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阐释学者观点的局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根据材料四,阐释促进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 14、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针对196种农产品实施了1336项出口限制措施。这些贸易保护主义行径( )
    A、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B、增加了我国粮食进口的成本 C、激化了全球农产品供需的矛盾 D、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体现
  • 15、1952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内容是经济自立和充分就业。计划的宗旨在于说明经济的走向,表明政府的决策主张,向企业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等。日本的经济计划( )
    A、汲取了社会主义计划的经验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 D、体现了政府指导性的特点
  • 16、马丁·伯纳尔在《黑色的雅典娜》(1987年)一书中指出,作为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所谓起源于“民主”的希腊的纯粹欧洲传统的历史神话,其实希腊也实行奴隶制和性别歧视。作者意在( )
    A、解读传统神话历史渊源 B、批判欧洲文化殖民主义 C、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本质 D、揭示历史的时代局限性
  • 17、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判断,社会主义( )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 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C、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
  • 18、有学者统计,在16世纪印度洋贸易体系的船运登记总吨位中,葡萄牙占6%。葡萄牙在东亚的贸易利润的80%左右都是通过东亚国家内部的贸易来获得。材料表明( )
    A、葡萄牙垄断了亚洲这条航路 B、传统商路仍占居重要地位 C、葡萄牙霸权遭到了荷兰抵制 D、东亚国家仍掌控世界贸易
  • 19、在古代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宗教献祭和起誓也是法庭审判的一部分。以发誓裁决纷争被写入许多民族的成文法之中。由此看来,发誓( )
    A、是一种解决纠纷的重要机制 B、监督与惩处者都依赖神灵 C、是古代希腊的法治手段之一 D、作为承诺具有相当可信性
  • 20、从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农村电话网,到1960年基本实现了电话网在农村地区的广泛覆盖。这项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 )
    A、促进了人民文化的交流 B、提升了当时的国家治理水平 C、推动中国进入信息社会 D、加快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
上一页 947 948 949 950 9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