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2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图2
A、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路—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C、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D、省一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
2、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 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 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
3、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瓦解 C、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D、监察官员权力扩大
-
4、图1为唐初十道划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道的划分( )

图1
A、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 B、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反映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
5、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故周王序得其道,千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其观点实质上是( )A、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制 B、主张以道治国,反对以法治国 C、认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D、认为君主制是秦亡的根源
-
6、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促进了农耕动力的变革 D、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
7、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以户纳税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
8、据记载,秦国有专官负责管理耕牛,进行耕牛肥瘦的评比。对评为上等牛者,则田啬夫、饲养员、牛长受到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这一做法有利于( )A、推动农业发展 B、加强思想控制 C、抑制土地兼并 D、确立中央集权
-
9、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宋国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宋国成为晋楚附庸 B、战争严守礼制规范 C、楚国实力相对强大 D、战争助推秩序重建
-
10、《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北京西南的琉璃河发现一处西周遗址,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揭示,墓主“克”是燕国国君。由此可知( )A、《史记》所载史事需经考古证明 B、周的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 C、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
-
11、右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
12、阅读表格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
政权
相关制度建设
汉
宋、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契丹
辽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党项
西夏
基本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①
金
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蒙古
元
在地方实行②
材料二: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誉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处①、②的内容,并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宗法分封体制趋于瓦解,社会阶级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士阶层的人数因而大增。与此同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学术也不再垄断于“官方”,士阶层因拥有“知识”而逐渐掌握“话语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
——摘编自高伟洁《“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查》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
14、下面为明洪武年间部分防区卫所数量统计图(单位:个),据此可知,明初( )
A、海防安全受到重视 B、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 C、政府保障漕运安全 D、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 -
15、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A、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B、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D、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
16、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
17、据《宋会要辑福》记载,从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兴修水利一万七百九十三处,受益农田三十六万多顷。这一记载说明( )A、庆历新政以农业为中心 B、宋代耕地面积增加 C、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显现 D、南宋重视农业发展
-
18、有学者认为,宋初制度的制定针对性过强,制定时主要从消极方面考虑,尽量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并非从积极方面考虑,使国家机器如何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这位学者意在说明,宋初制度的制定( )A、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B、利于宋朝的长治久安 C、遵循崇文抑武的理念 D、隐含严重的统治危机
-
19、魏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认为名教礼法与佛理可以互补。他在庐山讲经,就讲诵《礼记》《毛诗》。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占据统治地位 B、儒家经典遭到质疑 C、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D、佛教的本土化倾向
-
20、下图中吐蕃大臣禄东赞(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这体现出( )

唐《步辇图》(部分)
A、区域织造技术趋于一致 B、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 C、技术的交流具有多向性 D、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