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 2、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 C、传人中国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
  • 3、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札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 4、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 5、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 6、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菜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毂、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孝子图”的大最出现( )
    A、强化了宗法制下血缘关系的作用 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D、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
  • 7、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蜱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 )
    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 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 C、国力强盛和社会剜富充裕 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
  • 8、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口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 9、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 10、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
    A、“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融合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1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进行东巡刻石摘录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 12、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13、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自称蛮夷。战国时期,楚国王室贵族屈原却在《离骚》中自称是黄帝的后人。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呈现争鸣之势 B、国家实现统一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社会性质剧变
  • 14、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 15、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 16、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国家形态明显显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宏观的视角看,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的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抗日战争”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 “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1958年全年钢产量1070 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粮食亩产量指标被层层拔高,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造成农业生产极度混乱。

    ——摘编自张海博《浅析农业“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材料二  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运动,但如果对这段历史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大跃进”给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然而,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些年代开始布局的。

    ——摘编自谢春涛《中国共产党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跃进”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济建设。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长期以来妇女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增加妇女的政治代表比例、促进政治民主和公平,国际社会中通常采用性别配额制的选举方法,在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为代表的公约及妇女运动的努力下,包括联合国、各国议会联盟、欧盟理事会等纷纷呼吁其成员国在选举中妇女占比至少达到30%。英国的性别配额制首先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社会民主党选举中,为在大选中赢得更多的席位,1993年工党首次正式确认采用性别配额制,英国国内其他政党基于自身利益也在积极响应。

    ——摘编自谢飞先《英国议会选举性别配额制的发展动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妇女问题的经验教训,报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妇女彻底解放的金光大道。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恢复,妇女需要合法民主的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与政治监督。在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县、乡级妇女组织分别达到2810个和65145个,广大基层妇女开始逐渐走向政治舞台,积极主动参与县、乡基层组织的政治事务管理;1990年,中国共产党员性别构成中妇女约有70多万人,占总数的14.5%,城市女党员人数高于农村;根据调查发现,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一般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1982年妇女占24%,男性占76%;1990年,妇女占26%,男性占74%,且半数以上省市区都选拔了妇女高级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

    ——摘编自张茜《改革开放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研究(1978~199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选举性别配额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妇女参政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妇女参政的认识。
上一页 965 966 967 968 9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