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良好的文官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3)、综上所述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西方的文官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及其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旧唐书》对唐代的某项赋税制度有如下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推断该税制( )
①实行了量入制出的原则 ②以均田制为基础 ③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④体现一定合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由英国主导到美国主导再到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说明( )
①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有利于主导国的经济扩张
②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扩大世界贸易、稳定金融秩序
③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④世界货币体系就是为英国美国服务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时(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
6、有人形象地说,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连失业者的地位都很高,导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向深广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D、高福利国家劳动者道德品质低下
-
7、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建》中提出: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下列史实最能论证作者观点的是( )A、建立由英法操控的国际联盟 B、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 C、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D、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
8、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9、据统计:197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8.68亿美元,1982年为62.91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470.25亿美元。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中国( )
①尖端科技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加入世贸等国际经济组织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活力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
10、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 C、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
-
11、 1787年,美国拟定宪法草案期间,为了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众议院中每个州的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的数目决定。参议院中每个州都有两个代表,由州议会选举。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
12、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内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心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 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 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
13、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 )A、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 D、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
14、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试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城市规划、金融设计等8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并对聘任人员采用协议工资制,薪资待遇明显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改革( )A、标志着公务员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务员待遇得到普遍提高
C、提高了公务员岗位的吸引力 D、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
15、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
16、1933年12月12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乡苏维埃全体代表会议每10天由主席召集一次,会议必要时应移到与讨论问题有关系的村去开,乡苏维埃政府须每两个月召集选民开会,作工作报告一次。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贯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B、着力建设工农民主政权 C、践行民主革命最高纲领 D、推进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
17、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
18、秦始皇在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对战国以来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全国建立起一整套整齐划一的行政机构。 秦始皇的做法( )A、出于完成全国统一的需要 B、根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C、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确保了秦王朝统治的稳定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人们踊跃地尝试物种交流。但现在,生物入侵损害了农作物或者造成了本土物种的边缘化甚至灭绝。对这一现象的恐惧促使人们限制有关物种交流的尝试,一种生物保护主义便由此成长起来。因为我们经常不能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本土物舜中,所以生物保护主义的知识基础是令人怀疑的。而且,这种生物民族主义偶尔也伴随有盲目爱国主义的弦外之音。尽管如此,物种交流仍然进行着,并且伴随着近来长途贸易和长途旅行的浪潮,这种物种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进行得都快。同时,与过去几千年相比,今天的物种交流最隐秘,也最具偶然性。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夏天《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引发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农作物、人种、疾病、文化,甚至思想观念的交流。新旧大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引发了生态上的巨大转变……新大陆因牛、马、羊等动物的到来,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了满足殖民者的需要,烟草、可可、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如巴西东北、东南地区原有的森林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清朝中叶引进的外来农作物,带来的垦殖热潮,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水灾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它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
——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制度发展的变化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