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美国力量的收缩》一书说:尼克松的基本战略不是要对方赶快摊牌,而是要在桌上积累大笔赌注———就一连串看来是相互关联而规模广泛的问题同俄国人谈判。这种想法后来被称为“连环套原则”。这体现出当时美国政府( )A、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实行全面收缩的对外战略 C、力图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D、推行遏制苏联的军事政策
-
2、1787年宪法起草人之一约翰·杰公然宣称:普通平民过于愚昧无知,不能享有政治权利;作坊师博和工人的位置,就是在车床旁边,而农民的位置,就是在犁耙后面; 国家的事务应该由有钱的和高尚的人们来管理。上述观点(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强调社会多个阶层的义务 C、主张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 D、力图维护资产阶级的特权
-
3、1883 年有人这样描述伦敦的贫民窟:“想走进贫民窟,就必须穿过有毒的臭气,这种气从一堆堆垃圾和乱七八糟的臭水沟里冒出来,有时脏水就在你脚下流。许多院子永远照不到阳光,永远没有新鲜空气,也不知干净的雨水为何物。”上述现象的出现( )A、推动工厂制度趋于完善 B、改变了民众的生活观念 C、直接引发欧洲工人运动 D、迫使政府调整城市规划
-
4、有学者指出: “罗马道路主要是出于战略目的而建造的,但它们的存在所起作用更多的却是贸易和社会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在帝国境内创立一种同质文明。”文中的“同质文明”( )A、确保了罗马帝国的稳定统一 B、有利于欧洲认同的形成 C、创造了完善的罗马法律体系 D、避免了欧洲国家间冲突
-
5、考古专家常将文字、铜器、城市作为文明起源的要素。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在 20世纪40年代认为复杂的农业模式、使用灌溉等技术是两河流域南部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发现两河流域北部在没有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由分散的聚落向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经济中心汇集。对上述材料的最准确解读是( )A、古代各地文明不能用统一要素认定 B、新的考古材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全貌 C、了解历史需要掌握一定学术前沿知识 D、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
6、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A、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7、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 300 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 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该现象突出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政党实践以失败告终 C、政党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
8、驻美公使张荫棠认为,清政府外交失败,列强之“威胁强逼,智算术取者半”,当局“不解国际法律自误者亦半”。他还提出对外之方,“其要在于勿忽视国际公法,勿放失土地主权,勿懵昧于列国情势而已”。从中得出该官员( )A、从国际法角度反思当朝外交 B、批评政府官员缺乏守约意识 C、主张关注世界政治发展潮流 D、大胆摒弃了传统的宗藩观念
-
9、清初知县黄六鸿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撰写的政书《福惠全书》所载当时的乡约有两种:讲读上谕之“讲乡约”和“料理地方之乡约”。 两者的分别在于: “讲约正副等专司讲政,宜待以优礼; 或有关地方教化风俗事件,听州县所委。其余琐屑,则别有料理地方之乡约在,非彼宜与也。”由此看出清初( )A、基层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挑战 C、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D、社会教化与社会控制并存
-
10、宋朝天圣元年(1023 年),官方成立“益州交子务”发行纸币,当时纸币价值 770陌等于77000文。每个炊饼的售价约为3文钱。由此可知交子( )A、使用范围较广泛 B、有其自身的局限 C、助推了经济发展 D、易造成通货膨胀
-
11、表 2为五代时期的部分诏令与敕令。
表2
晋天福二年
(937年)
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 许人收
买, 于诸处兴贩去。”
周广顺元年
(951年)
敕:“铜法,今后官中更不禁断, 一任兴贩, 所在一色即不得销铸
为铜器货卖,如有犯者,有人纠告捉获, 所犯人不计多少斤两,
并处死。其地分所由节级,徒一年, 邻保人十七放,其告事人给
与赏钱一百贯。”
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兼营商品生产 B、乡里邻保制具有经济功能 C、政府注重对工商业管理 D、唐末政府面临财政困难 -
12、《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从中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A、标志着官僚政治初步建立 B、通过制约平衡提高效率 C、利于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调和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
13、表 1是东晋与刘宋时期士、庶族任职表,从表中信息可以得出( )
表1
时期
官制
总人数
士族
比例
庶族
比例
东晋
中央文武要职
355
355
100%
0
0%
刘宋
中央文武要职
260
163
63%
97
37%
刘宋
方镇州刺史
208
62
30%
146
70%
A、门阀势力逐步削弱 B、社会阶层的固化 C、庶族成为政权支柱 D、士庶族融合完成 -
14、里耶秦简中有被称为“中国最早信封”的“迁陵以邮行洞庭”简牍。这是一块邮书封检木牌,上面短短的七个字体现收信地和“直达”的邮递方式,当时的紧急邮传文件则会注明“以利足行”,要求由善跑者传递, 有的甚至会标注“急急急”。上述材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管理的有效性 B、国家征收赋税依据科学 C、秦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国家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对此,利文斯顿表示:“奴隶贸易把商人推入的地区,基督教的爱,难道就不能把传教士带到那里!”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戡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
《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一位记者对其评价道:“欧洲一直听说南部非洲是燃烧的孤独、荒凉、贫瘠、被毒风加热、有蛇出没,只有少数分散的部落和不可测量的野蛮人漫游……但是利文斯顿博士发现自己在一个高地国家,到处都是果树,有丰富的树荫,由完美的河流网络浇灌。”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为何会引发英国社会广泛的关注,并谈谈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指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由基本封闭的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封建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与民主自由法治相结合的近代文化。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开放文化观念、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加速了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其后半个世纪在徘徊中进步。这百余年的经历,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性的飞跃。在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学习与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信心。
——摘编自裘士京、薛来《中西文化差异与观念变化——近代文化转型中的进步》
结合材料,选取中国近现代史整体或某一时期对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出版的各类农书数量统计表
分类
数量
占宋代农书比例
农业通论
13
9.22%
农业气象
1
0.71%
耕作、工具、水利
2
1.42%
粮食作物
2
1.42%
经济作物
24
17.02%
观赏性作物(花、果、竹)
55
39.01%
蔬策及野菜
4
2.84%
虫害防治
1
0.71%
蚕桑
2
1.42%
畜牧.兽医
29
20.57%
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的政令
8
5,67%
(1)、这些农书出版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2)、宋代出版的农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
18、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
19、有学者指出:“这个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东西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加强 B、多元文明格局得以维持 C、新航路开辟推动历史进程 D、物种交流带来多元影响
-
20、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大批商人、学者跟随穆萨返回马里。穆萨在马里建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到此讲学交流。据此可知( )A、西非国家对外交流频繁 B、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非洲 C、教育发展利于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