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梁启超对近代共和概念的认知和运用一度侧重于去除君主, 1903 年后更着眼于开民智、兴民德、塑新民 。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共和政体的影响 B、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C、近代教育转型的推动 D、共和政体受挫的反思
-
2、有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西贸易体制的冲突,将战争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排外主义和闭关政策。下列材料可以反驳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总统亚当斯在 1841 年声称“战争的原因是磕头!——是中国妄自尊大的主张 ” B、1830 年英国东方贸易调查报告指出“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C、1841 年英国女王在议会演说中强调英国“女王子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 ” D、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清朝的“朝堂政治……无法催生出有效的外交政策或战略方针 ”
-
3、明朝前中期《大学衍义补》写道“谚有之曰:‘苏松熟,天下足 ’”;晚明时期《辑校万 历起居注》则记载“夫湖广,天下鱼米地,谚称‘湖广熟,天下足 ’,自大江东西皆仰给焉 ”。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B、太湖流域农业的衰退 C、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D、明朝在全国推广水稻
-
4、社仓制是设置于南宋乡村地区、以官方权力为主导、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力量筹措仓本,以解决乡里赈济、乡民生存问题的备荒仓储制度。这一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落后 B、国家政治的运转失灵 C、民间赈济的主体地位 D、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
5、1970 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选用罕见 的缠丝玛瑙制成,做工精湛。杯体造型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据此可推断,该玛瑙杯是( )
A、唐代工匠制作而成 B、中西亚国家的贡品 C、丝绸之路文化见证 D、中华民族交融产物 -
6、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 中国 ” 自居而以南朝为僭伪。孝文帝时期,北魏以齐地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华夏认同的增强 B、南北文化交融的不断发展 C、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 D、南北经济发展的趋于平衡
-
7、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 ”的系统中,历法代表天道,声律代表人道。受命之君作为天子,应将尊天放在第一位。董仲舒意在( )A、强化君主权威 B、推动儒学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
-
8、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神人兽面纹玉琮(图 1)刻画有獠牙神面的形象,四川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其局部见图 2)也有凸目獠牙、人鸟合体的造型。
这反映了( )

图 1 图 2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趋势 B、中华各地区的文明齐头并进 C、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阶段 D、早期中国神灵崇拜独具特色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11、“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测量、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 )A、《诗经》 B、《史记》 C、《九章算术》 D、《神农本草经》
-
12、汉武帝尊崇儒术,而其后的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很大
-
13、“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实行(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内外朝制
-
14、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
1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
1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 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 D、推崇“仁政”
-
17、战国时期,楚、秦在容量单位方面均实行斛、斗、升制,除楚国外,其余各国一升均约200升。在重量单位上,越、楚、秦等国形成了两、斤、石等单位,其一斤都在250克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A、各国经济交流频繁 B、计量体制业已成熟 C、度量衡单位标准化 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
18、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19、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加有价值 B、历史的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二重证据更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
20、《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材料表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的是( )A、体现民本观念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 D、强化宗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