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
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时,骑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兩,仅存一女,年未及笋,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椎,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康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弦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
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摘编自《骑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1)、根据材料,概括骑善获得的情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骑善的这份奏折的看法。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时期,匈奴一度占有整个漠北、河西及西域地区,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域外。张霉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人。后又设置“护部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殴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審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審喇嘹教,尊喇嘹教萨斯迎派僧侣为帝师,吐審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和发展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4、下图为张文元的漫画,刊登在1949年的《上海新闻日报》上,漫画中有“蒋家店台湾分店”的文字。此漫画揭示了( )
A、美国放弃扶蒋反共政策 B、国民党借台湾负隅顽抗 C、国民政府最终众叛亲离 D、美国对蒋彻底失去信心 -
5、下图所示’1933年2—5月’中国馆藏历史文物大迁徙:古文物馆2631箱’图书馆1415箱、文献馆3773箱’秘书处5608箱又64包’共计13427箱又64包。此次文物迁徙( )
A、是文物免受战祸破坏的重要举措 B、是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动调整 C、孔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满足了新生活建设运动文化需求 -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
7、据统计’1912年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各种实业团体嶇起 B、二次革命影响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实业救国潮流
-
8、武昌起义后’有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农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江苏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交界地区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恶霸地主的房屋被烧毁’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帜。这表明当时( )A、民主观念得到孔扬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农民阶级获得完全解放
-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仅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成成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
10、明清两代’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在编纂时按照朝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由此可知’这些大型典籍的编纂旨在(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彰显皇帝丰功伟绩 C、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探索近代自然科学
-
11、清朝瘫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瘫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瘫正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
12、明朝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始于仁宣时期,景泰年间,王文入内阁,“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到正德年间,阁权已全面超越部权。这说明明朝内阁( )A、权势益重,地位不断提升 B、通过票拟,有效监督制约皇权 C、统帅六部,成为法定机构 D、辅佑皇帝,可以参与最高决策
-
13、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A、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北方管理能力较差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14、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快速发展 B、门第观念淡化 C、等级差别的消失 D、婚姻择偶自由
-
15、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A、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宋金呈南北对崎状态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
16、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
17、唐代初期,市场上钱串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弛
-
18、公元前221年,嬴政令圣相、御史向天下颁布沼书,下面为其内容节选。由此可知,该沼书的颁布旨在( )
韩王纳地效金,请为灌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叛)秦,故兴兵课之,虏其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辆为贼,兵吏课,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课,虏
其王,平齐地。寡人以吵吵之身,兴兵课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A、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 B、建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C、借助宗法神权稳定社会秩序 D、树立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
19、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泣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这说明(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 B、大泣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 C、不同文化区存在交流联系 D、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 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 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 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 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 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 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 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16 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 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