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 2、如表为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的重要阶段。这表明物种交流(   )

    时间

    概况

    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

    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之路。中国得到葡萄、高粱、骆驼和驴;罗马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等。

    公元7~8世纪

    唐朝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物种。

    公元13~14世纪

    蒙古建立政权推动交流。胡萝卜柠檬带入中国;粟传入波斯。

    公元18~19世纪

    全球航路开辟后,有意引入物种成为制度化的事业。

    A、具有趋同化发展趋势 B、提高了人类抗饥荒能力 C、具有阶段性和多向性 D、促成美洲居于主导地位
  • 3、日本等国研制出一种收菜蔬菜的机器,用这种机器收获番茄时,会先用射线照射番茄,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的番茄。这主要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   )
    A、市场化 B、规模化 C、智能化 D、社会化
  • 4、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 5、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可推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种植 B、全球食物物种交流 C、欧亚农作物在美洲推广 D、美洲高产物种外传
  • 6、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读下图,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水稻、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是小麦的原产地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萝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左传》昭公六年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十八年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方面规定的要受到惩处。按照《尚书•吕刑》篇所说,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等五种,称为五刑。关于五刑的具体条文规定多达3000条。刑罚的执行因人因时而异,对于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尚书•吕刑》篇说“刑罚世轻世重”,即时轻时重。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西周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分析其成因。
  • 8、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蓬勃开展。以“欧洲大学和宗教改革的关系”为题,从下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最少运用三则材料。) 

    中世纪

    欧洲大学主要课程有经院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等,使用教会的通用语言拉丁语。由于课程和语言相似,学生与教师常在不同国家大学间流动。

    16世纪

    维登堡大学的大多数师生支持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维登堡大学教授将日心说印刷出版。

    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等前往。

     

    莱比锡大学是反对路德主义的中心。

     

    新旧教派都认识到了大学的重要性。德意志新建了9所大学,开设人文主义和宗教两类科目,包括古典文学、伦理学、诗歌、物理学和神学等。

     

    加尔文在大学受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为严谨的宗教著作。

     

    加尔文创办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法国、荷兰和英格兰等地。

     

    西班牙、法国等政府严格限制本国人到国外大学研究、教学、学习或居住。

  • 9、文书档案——国书——咨文

    材料一 秦汉时期对文书传发、保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法令规定。官署都有专门吏员收发登录文书,并按法令规定对文书建立副本存档、待查,像“兰台令第卅三”就是收发簿上的编号。秦之“书府”、汉之“石渠阁”都是重要的档案馆。这些档案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论衡•别通》记载“萧何(西汉丞相)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古罗马时期,罗马法规定只有具有法人地位的个人和机构才有权力建立档案馆。当时由专门的司书和档案员负责整理保管,对档案分类登记、编订册号、张号和目录。很多档案被收录进入城市法典之中,官员经常利用档案审理案件,或者利用国家收支帐目档案处理财政问题。档案工作者被誉为“城市的卫士”。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在近代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其谕旨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1901年,《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1902年,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材料三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传统可追溯到1790年。那一年华盛顿按宪法要求发表了当时被称作“年度咨文“的报告。宪法第二条第三节规定,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报告国情,并将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议案提交国会审议”。华盛顿及其继任约翰•亚当斯是按照独立前在英国国王统治时期的方式,通过盛大隆重的礼仪亲自发表国情咨文演说。但是,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感到这种过分的排场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极不相称。他讥讽地称这种做法为“御座上的演说”,并以呈送书面咨文的形式取代亲自演说。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历史由来》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与古罗马在文书档案管理上的相同点。
    (2)、阅读材料二,分析清王朝外交出现了哪些变化。
    (3)、阅读材料三,简要说明国情咨文制度的发展如何体现了民主精神。
  • 10、如图所示的一组绘画作品都( )

    A、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反映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C、凸显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切 D、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
  • 1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

    ①三线建设

    ②“两弹一星”

    ③港珠澳大桥

    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有人提出将邓小平讲话中“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修改成“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 B、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C、思想上拨乱反正仍然面临阻力 D、知识分子队伍思想先进
  • 13、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发表评价指出,“他仿效列宁‘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提出了与列宁主义颇为不同的观点,认为新政府应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府”。费正清所评价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 14、民国五年,李大钊在《民彝》创刊号上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李大钊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 B、李大钊主张君主立宪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进行
  • 15、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开展思想学术上的自由论争结合起来,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917年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网罗各派学者,容纳各家学说,允许师生自由争鸣,进一步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 )
    A、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B、和当时的群众性运动紧密结合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6、1867年在官员的奏折中提到前门外闹市贴了许多小字报,其中有“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等语句,这些语句意在( )
    A、赞成外国公使进京 B、讽刺新式学校的开办 C、反对预备立宪 D、支持科举制的废除
  • 17、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的制度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18、在19世纪的最后一天,物理学家W•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它美丽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其中一朵是同热辐射有关的问题。驱散这朵“乌云”的是( )
    A、万有引力定律 B、电磁感应理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 19、数学史专家钱宝踪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其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科技研究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B、古今科技研究推崇“适度”原则 C、数学理论研究是古代学者薄弱点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 20、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时,是学术界一个争议的问题。据张秀民先生统计,曾出现过汉朝、东晋、六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七种说法。通过文字、实物材料的发现和考辩,目前“唐朝说”已为绝大多数学者接受。至于具体时间段,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秀民先生主张唐初贞观十年(636年)已有雕版印刷;宿白先生认为雕版印刷的开始“有可能在唐玄宗时代”;随后出版的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则又提出“雕版印刷产生于隋朝至唐初之际”。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雕版印刷始于何时”的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B、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 C、历史事实的考辩,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D、历史叙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研究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
上一页 933 934 935 936 9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