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23 年,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冈萨雷斯表示,虽然当前全球贸易额总体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 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如不断加剧的大国竞争、贸易限制性的产业政策的复苏,以及令人担忧的补
贴竞赛,全球面临走向脱钩、 自给自足和“技术民族主义 ”的道路。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具有曲折性 B、反全球化思潮成为共识 C、多边贸易体制逐渐瓦解 D、自给自足是新发展方向 -
2、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 开参与政治活动。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
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
3、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 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
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 年
《公共卫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并规定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 生的饮用水。
1855 年
《消除污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
4、1875 年,美国密苏里州宪法宣布授权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市可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至一战 前共有 12 个州实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权力涉及到饮用水供应、健康和卫生、城市建设、警察、 消防、教育和福利、娱乐等领域。推动美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A、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国内工人运动的有力推动 C、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 D、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
5、在《法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每个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自 己的所有财产,并要求一方所有权必须尊重他方所有权,不准强制任何人让出其所有权,即使由 于公共利益也要给予公正和事先的补偿。《法国民法典》的这些规定( )A、意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经济秩序 B、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的独裁统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D、以遵循先例作为基本的法律原则
-
6、开国大典前一天,周恩来对外事组强调:“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 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 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 B、“一边倒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另起炉灶 ”
-
7、1931 年 11 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7 年 5 月,中 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国 ”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无产 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一变化反映 了( )A、中共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8、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进口税率的调整表。它的调整( )
时间
税率
1928 年
分为 7 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 年
分为 12 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 年
分为 14 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 80%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真正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权 D、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
9、1877 年— 1879 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 1902 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 此举旨在( )A、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 B、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
10、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
土归流 ”,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 ”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
11、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 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基层治理的失控 C、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贫富差距的缩小
-
12、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 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人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
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
13、宋代《庆元仓库令》篇幅庞杂,其涉及仓储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超出前代,其条文共 145 条, 特别是在上供、封桩、点磨、鼓铸、场务和籴买粮草等方面规定非常细致。就《庆元仓库令》的
内容设置来看,其本质意图在于( )
A、解决积弱积贫 B、顺应货币经济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仓储体制 -
14、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 ”“贞节 ”“孝义 ”三大类中, 妇女的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A、史学评论具有多元性 B、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C、理学影响进一步扩大 D、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
15、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 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 支配。这一变化导致东汉时期( )A、地方长官失去举荐人才的权力 B、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
16、《吕氏春秋》记载,周族的先祖后稷将“耕织 ”视为“本教 ”,受其影响,“天子亲率诸侯耕帝藉 田 ”,大夫、士也分工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这些陈述意在( )A、复兴天子亲耕制度 B、传播男尊女卑观念 C、还原周初历史风貌 D、宣扬以农为本思想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制作了关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其中一块展板上有四幅图片如下:

请结合图片材料与所学知识,为这一块展板配一份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解说全面,条理清晰,要素全面,逻辑性强)
(1)、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
18、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19、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B、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C、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D、“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
20、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A、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B、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C、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