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人描绘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有暴风骤雨,惊蛇走虺(bui)之势,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B、
C、
D、
-
2、“卢梭并不认可启蒙思想家的怀疑精神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从对自然、对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过度依靠理性,就必然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过上自主而自然生活的可能。理性只适合用以建立一种人为的政治社会,而不适用于培养自然的习性与美德。”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
3、改革后仍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残余的事件是( )A、英国宗教改革 B、加尔文宗教改革 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D、法国宗教战争
-
4、达•芬奇在绘画中对人物外表和身体比例极为重视,他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到部分和整体的比例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并要求画家熟悉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以达到比例的和谐。这反映( )A、绘画艺术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B、解剖学促进绘画的发展 C、达•芬奇主导绘画发展方向 D、自然科学得到自由发展
-
5、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名言( )A、关注人类道德 B、批评苏格拉底 C、否定神的意志 D、探究社会正义
-
6、在探究事物的问题上,我国古代某学派主张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即“格物致知”。持这种看法的学派是( )A、法家 B、道家 C、陆王心学 D、程朱理学
-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把孔子“仁学”解构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依次递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战胜或消融其他学说,以至于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究其原因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得利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弘扬和政策导向 B、孔子将维护血缘等级制度转化为人的道德自觉 C、植根于人心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本能最难摆脱的血缘观念 D、从温情脉脉的原始人道到成贤成圣、人格完善的主观努力
-
8、王夫之说,“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声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材料中的论断旨在( )A、揭露君主专制的罪恶 B、阐述认识来源于实践 C、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D、论证心外无理的命题
-
9、如图为2011~2015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比例情况。这反映出( )A、国家推行的“希望工程”成效显著 B、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C、“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指导正确 D、新时期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10、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认为“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故不务德而务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家并未关注德治 B、儒家依靠个人修养 C、国家治理方式不同 D、治国思想发生质变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早在中世纪,英国就形成了对地方采用司法主导管理的方式,连地方政府的名称都是用法院和法官这样的称谓,这意味着英国地方自治一开始就行进在法治轨道上,并构成了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外,早期的郡长是国王命官,后来的治安法官虽是民官,但每郡只有数十人,都是地方精英,普通民众还无权染指地方治理事务,只能充当被治理的对象。由国王委派郡长和由国王任命治安法官,也说明那时的地方政府还承担着一部分代表中央进行地方统治的功能。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地方自治:法治运行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地方治理的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共同价值。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交往的扩大而深化的,随着全球化的扩张而深入的。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一个不断转移的过程,古代有中国和地中海两个中心,近代则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现代则进一步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摘编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结合材料以及世界史相关内容,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
13、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
14、下图反映了1870-2010年美英两国市场上相同数量的本国货币所值黄金的相对数量(纵轴数值越小,购买单位商品所需的黄金数量越少,黄金价值高,也意味着本国货币价值低)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注:灰色部分代表经济危机或萧条期(Greatdepression大萧条 Great staglation滞胀Currenteconomiccrisis经济危机)
A、经济萧条时本国货币具有更高价值 B、政府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 C、二战后货币汇率变动促进经济复苏 D、滞胀危机时期居民的生活成本下降 -
15、1939年5月,英国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白皮书,规定未来5年到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数量不能超过7.5万人,超过这一数字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同意,并承诺10年后在巴勒斯坦成立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独立国家。英国的表态意在( )A、示好德国以维持欧洲均势 B、顺应民族独立的历史大势 C、巩固在阿拉伯的殖民利益 D、塑造积极正义的大国形象
-
1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虽然名为讨论法律,然而从第2章至第13章,孟德斯鸠广泛讨论各类与政体相关的内容,包括政体分类、各类政体的原则、政体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政体中的权力制衡、政体与政治自由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孟德斯鸠撰写该文重在( )A、宣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政治 B、阐述法律和政体之间的关系 C、推介资产阶级理性主义思想 D、探索构建近代化的政治体制
-
17、16世纪中后期,丰臣秀吉征用地方武士和豪农组建自己的武力支柱,将自己的亲族和心腹武士提拔为大名。通过大名的配置原则、变大名的领地为丰臣秀吉的“恩领”。这一举措( )A、扩张了德川幕府的势力 B、导致中央集权制瓦解 C、为侵朝战争积蓄了力量 D、意在削弱天皇影响力
-
18、在古代雅典“参加集会,不仅能将公民集合起来,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而且还能将他们紧密的团结起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大家都只是城邦中平等的一员。坐席上的观众会在共同的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这表明,古代雅典( )A、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社会各领域 B、公共活动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C、注重培养城邦公民的民主观念 D、注重培养城邦公民人人平等意识
-
19、古印度《梨俱吠陀》描述:“我是一个诗人,父亲操业医术,母亲用石磨谷,所事各有不同,同为求富与福,恰似觅草群牛,不限一地食物。”这说明当时印度( )A、种姓制度尚未完全成型 B、种姓与从事职业一致 C、不同种姓社会等级固定 D、女性的家庭地位低下
-
20、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A、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不利于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