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
2、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规定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 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世族以菜田或厨田,如三公或从一品人员,“给菜田十顷,田驺(专事农业的奴隶)十人”。这些措施( )A、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 B、说明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 C、限制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3、表1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表1( )
项 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 ——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
4、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易激化社会矛盾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D、推动了长途贩运
-
5、对图1所示解读正确的是,该制度( )

图1A、被汉武帝改造后逐渐稳定化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巩固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 D、在本质上与分封制相同 -
6、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 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
7、秦里耶竹简在一个单独“里”的24个户籍竹简中,有15个能辨认出户籍的成员与结构。这些 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 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这反映出秦朝( )A、构建出多层次行政序列 B、百姓赋役负担比较繁重 C、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D、地方自治体系日益完善
-
8、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 现象表明(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
9、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 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 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等级制度森严 B、祭祀活动频繁 C、餐饮文化发达 D、物质生活充裕
-
10、“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 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 映出夏朝( )A、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
11、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 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 论证,当时(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 风骚可摭。”杨志坚妻见他怀才不遇, 告至官府欲与他解 除婚姻。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作出判决,判词曰:“(杨妻)污辱乡闾, 败伤风俗,若无褒贬, 侥幸者 多。”最后,杨妻被判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则被)赠布绢各二十匹, 米二十石,便署随军。 仍令远近知悉。
——据唐代颜真卿所作判词《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编写
材料二
审得陈敏生呈控吕思义一案。本县研鞫数四,真相业已明白。此事吕思义实有不是:欠债不还,一 罪也;图谋诬陷, 二罪也。在吕思义意,以为欠债一事,尚在前朝, 今国家已易大清,前朝所有之区区 债事,何能再行索讨? 自应销灭。在陈敏生意,欠债事虽在明代,而欠债者仍是吕姓之人物,不能因国 家更易大清,即可置债事于不问。
按律: 诬告人叛逆者,即以叛逆罪治之。姑念吕思义于大清入关时,首先归顺,转战两粤, 持弓十年, 应特予宽恩,免其一死。杖二百,流三千里;妻孥发配,家资入官。所欠陈敏生钱八十千,由公家在吕 思义赀产中分出,拨归完案。除详报抚臬宪外,此判。
注:以上据传为清初于成龙在广西任知县时对一起案件的判词。
——据《清朝名吏判牍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颜真卿判词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比较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唐、清判词语言 风格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并分析判词中所体现的法律思想。 -
1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 年 7 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 开展大规模 的群众性劳动竞赛; 1951 年 2 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 年代前期, 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 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 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革新和 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 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 年代以来, 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 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 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 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 论结合,逻辑性强)
-
14、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东沙岛交涉事件
1907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带领人员入侵东沙岛, 并盗采岛上矿产资源,引起中国政府关注。两广 总督张人骏上奏朝廷,请求与日本开展交涉, 维护东沙岛主权。
在政府积极开展东沙岛交涉维护主权的影响下,《外交报》《大同报》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有关东沙岛 事件的消息、文章和评论,“谴责西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迫害中国渔民的行径” ,社会各界积极地帮助 收集我国古代有关南海的方志等资料,“ 时座中又有言,前福建同安县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 已曾 记有东沙形势与今日政界所查大同小异,此书出版在数十年前更可为证。”惠州地区还有人发出布告罗列东沙岛属于中国的证据:“(一)沿海渔户在该岛所建庙址为该岛显属我国确据;(二) 日本人前后布置 该岛惨逐渔户实情;(三)英美二国公认该岛为我国领土之电告;(四)西人地图证明该岛属我之确据。” 经过多次交涉, 最终日方在中国提供的大量史籍证明之下,同意归还东沙岛, 承认中国政府的管辖权。 1910 年中国政府设立了“ 管理东沙岛委员会”,并推进东沙岛的资源开发,“ 又能使该岛积成广袤之区,可求种植利源”。受“ 东沙岛交涉事件”刺激,《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报刊先后刊登文章,详细描述了东沙岛的地理位置、历史、物产及我国渔民在该岛进行的开发活动和航路情况,进一步提升国人对东沙岛的认知。 教育界也开始把东沙岛相关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 1912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首次出现了南海疆界线,增强了国民对南海的疆域认识。1914年前后青年学生在《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指出“ 东沙岛和西沙岛战略位置重要,皆位南海之中心”“欲保侨民御列强,必自西沙巩固 始。东沙居汕头之南,可为西沙之策应,远图南洋,近距保广湾。”
—— 温小平《近代我国南海主权教育的历史考察》
(1)、日人西泽吉次侵占东沙岛时称其为“无主地”。依据材料驳斥这一荒谬说法。(2)、结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知识, 谈谈你对“东沙岛交涉事件” 的认识。 -
15、1868 年, 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 1855 年以来所录用的 9826 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 28 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A、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
16、诗人海涅对于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 全德意志, 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至今仍通行于德国, 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 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旨在评价( )A、《圣经》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 B、路德加工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 C、民族语言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性 D、宗教改革打破神职人员的垄断
-
17、西塞罗(公元前 106 年—前 43 年) 认为判断法律的好与坏“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决议抑或 是以人民大会的决议形式通过的法律。当那些违背自己的诺言和声明, 给人民制定有害的、不公 正的法规的人立法时,他们什么都可以制定, 只不过不是法律。”这说明西塞罗主张法律( )A、以维护罗马民主制为前提 B、要具有折中色彩 C、需满足人民的愿望与要求 D、应实质大于形式
-
18、1983 年 12 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门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若干条界限,包括: 不干涉穿衣打 扮,不用“奇装异服”一词;对抒情歌曲及轻音乐,得须经过批准方能禁止;绘画、雕塑方面, 不禁止表现人体美的作品;生理卫生课不是精神污染。这些要求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B、思想解放工作任重道远 C、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D、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
-
19、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下的第一个“国有银行”。国 家银行发行了银币券纸币、回收各种杂币,开始建设统一的中央苏区货币体系;此外, 还发行了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60 万和 1120 万元, 经济建设公债 300 万元。这些举措( )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奠定了工农民主政权成立的基础 C、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 D、体现了党对国家金融建设的探索
-
20、1932 年,国民政府颁布《商品检验暂行条例》,同时于上海、汉口、青岛等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商品 检验局。1934 年公布的新税则中将糖、烟、小麦粉等 44 种货品免征出口关税,而进口税率从7.5%至 50%不等。据此可知, 国民政府采取的这些举措( )A、使中国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的局面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