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世纪50年代,乾隆帝出兵西陲平定新疆割据势力,结束其自元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新疆 自此永入中国一统版图。”清朝为巩固这一成果的重要举措是( )
    A、建行省以加强管辖 B、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C、设理藩院进行统治 D、改土归流以强化对各族管理
  • 2、下表为西汉至明代有关粮食征收的记载(选录),可用于说明西汉至明代( )

    记载(选录)

    史料出处

    “谷贱伤农, 夸三辅太常各减贱, 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

    【东汉】班固《前汉书·昭

    帝纪》

    “(唐)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 随

    土地所宜。’”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

    考·市籴考二》

    “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皆以市价折钱, 却别科米麦, 有

    亩输四五斗者。”

    【元】脱脱等《宋史·食

    货上》

    万历六年(1578 年) 全国实征夏税、秋粮总数: 夏税, 大小

    麦米 4605242 石;秋粮,米 22033170 石。

     

    《大明会典》

    A、主粮变化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 D、主粮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
  • 3、某时期一份文书写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 一人, 掌按比户口, 课植农桑, 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 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 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 )
    A、秦汉的刑律 B、隋唐的律令 C、宋元的税法 D、明清的乡约
  • 4、《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 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 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
    A、慎独律己的修养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德政教化的成效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从共和末期开始就形成了向民众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传统,罗马社会的各种娱乐设施空前发展,其建造者往往是各级当政者。至图拉真时代,大竞技场的座位已达25.5万个,庞培剧场可容纳2.7万名观众。此外,当政者们还举办或资助举办其他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比如图拉真曾举办过历时120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主要的娱乐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先后有1万多头野兽丧生,1万多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搏杀。“每位皇帝都尽力超过其前任,导致赛会需耗费巨额公共及私人财产。参加赛会都是免费的”。

    ——摘编自郭东波《社会公共生活的转变: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时期》

    材料二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政府在上林苑“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史籍记载的两次百戏演出都是为招待外国使者而举办的,之后再未见类似记载。汉朝的娱乐活动仍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祭祀、农事难舍难分。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汉朝也有对抗性竞技活动,比如斗兽与角抵,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而且很快演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角抵戏。

    ——摘编自马新、陈树淑《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之比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共同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不同及其原因。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娱乐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 6、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B、冶铸技艺的提高 C、周王室的衰微 D、现实社会的发展
  • 7、春秋时代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小国寡民的主张 D、“民贵君轻”思想
  • 8、据《史记索隐》载,“殷汤三月丙寅封孤竹(国)”;李学勤先生对辽宁省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父丁,孤竹,亚微”进行释读,认为这是孤竹国君亚微(即伯夷、叔齐的父亲)为其父(名丁)所作的铜器。这表明( )
    A、商朝政治势力已至东北 B、商朝普遍实行宗法分封制 C、传世文献是可靠的史料 D、实物比文献更有史料价值
  • 9、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图一)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 10、在商朝人的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 B、强化君权神授 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塑造华夏认同
  • 11、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图1),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图1:甲骨文“册”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 12、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 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 10天集会 一 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 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元老院 、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 摘编自赵恒烈 、张鸿棋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   根据 1832年改革法令,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 40多个新选区。 改革法  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 10磅者 、租地经营达 50磅者才  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 30万,选民比例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 5%提高到  8%。但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

    —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为什么美国人要制定 一部这样分 工 明确的宪法? 就像它的怀疑者所疑虑的那样: 以政府低效率为代价的制衡是否值得? 对于这些质疑,宪法的制定者们早就给出了明确的  答复。托马斯.杰韭逊认为:“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嫉妒而不是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权力的问题上别再考虑相信人,要用宪法之链予以束缚,以免受其祸害。”由此可见,美国宪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达到不只是理论上的,更是保持于实际中的平等的目的。

    — 摘编自张 一 风《从美国宪法看三权分立》

    (1)、根据材料一 , 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要评价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美国宪法“分工明确”的目的。
  • 13、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 当革命到来之 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支持汤化龙,不遗余力为他收买选票,开盘每张选票银元 5000元, 不久便增至 8000元甚至 1.2万元。按当时物价,5000元已足购田置产,1万元可使 一 家达到小康。

    — 摘编自黄宏《民国初期议会政治的实践》 

    材料三    曹锅的选票 一 直开到了每张 5000元,1923年 10月 10日,曹锅以 1356万元巨款,终于买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如愿以偿当上大总统。

    — 摘编自杨学舞《民国总统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民国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 、三反映的现象 , 并从政治演进的角度加以评价。
  • 14、18世纪下半叶 , 法国国王提出征收甘 一 税 , 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 , 但是未能阻 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 , 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 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 , 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 15、1778年 , 美国马萨诸塞州利用现成州议会制定了州宪法 , 对此 , 民众表示“ 宪法应由人民来 制定 , 然后把它交给政府 , 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 , 然后把它 6恩赐,给人民”。 之后 , 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在制宪会议上制定了另一部州宪法。这表明 , 独立之初的美国( )
    A、联邦制共和政体正式确立 B、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尖锐 C、人民主权思想深入人心 D、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 16、历史学者计秋枫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秩序的瓦解与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中认为:“ 中世纪 欧洲秩序最根本的两大特征 , 一是名义上 6一 统天下,的基督教教会体系 , 或称 6教会帝国,; 一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 , 这两大体系奇怪地结合在 一起。”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会统治欧洲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D、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 17、罗马不允许相距甚远的城市选举代表到罗马参政;投票只在罗马进行 , 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 少肯到罗马投票;罗马也从未允许外省选举代表到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或进入贵族院。 材料反映出( )
    A、古代罗马交通的落后 B、共和国衰落的必然 C、罗马政治制度的弊端 D、奴隶制民主的局限
  • 18、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A、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 19、在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 , 武乡 、榆社 、裹坦三个县产生了 598名村干部 , 其成员结构比例如下图。 由此可知 , 太行抗日根据地( )

    A、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B、凝聚了人民的抗战力量 C、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佃农缺乏抗战积极性
  • 20、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流传一首歌曲《选村长》:“今天要选 一 个好村长 , 能吃苦能耐劳 , 又积 极又坚强 , 抗日工作积极干 , 不分男和女 , 只要热心肠 , 不选那些滑头鬼 , 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出晋察冀根据地( )
    A、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B、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C、“三三制”原则普遍推行 D、统一 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上一页 937 938 939 940 9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