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激化 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C、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是一种普世适应的文化。 华夏与周边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普世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文明与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间的差异。所谓“夷夏之辨”表面上是族类或种族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于2015年6月发布的年度《战乱世界:全球难民趋势》,2014年,战乱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导致1950万国际难民与3820万国内难民,其中约53%的难民源自于叙利亚(388万)、阿富汗(259万)与索马里(111万)。 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叙利亚、阿富汗等西亚北非难民通过各种途径前仆后继地跨越地中海和国界线,奔向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移民网络,对难民提供了更人道、更好待遇、且经济富庶的欧洲国家。正因为如此,欧洲境内始终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难民。2014年欧洲境内的难民数量达到670万人,比2013年增加230万,从而形成二战以来欧洲最严峻的难民危机。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结构、成因及影响分析》

    材料二  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裂,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新的考验和问题,如波兰指责德国无上限接纳难民之举是将难民问题输出至其他国家。近年来,欧洲可谓危机不断,还没有彻底走出债务危机,又遭受“意料之外”的难民危机,这势必影响欧洲的经济改革,进而阻滞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而在大量难民中,难免会有恐怖分子混入,埋下无穷隐患,这又会诱发对难民人群的歧视与仇恨。 当然,大量的难民涌入也有可能缓解欧洲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以德国为例,到2030年,80 岁以上老人预计超过630万,而人口将缩减至不足八千万,外来移民目前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摘编自王刚《欧洲难民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亚北非难民选择涌入欧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为进一步满足国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我国进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国务院于1994 年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实施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初步确立了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 1996年,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56个城市。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建设的前期试点基础上,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起点,我国逐步建立起针对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最终覆盖全体国民。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13亿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摘编自仇雨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四十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材料二  有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降低了老年人的死亡率,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特别是促进了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2003年以后,我国健康水平的改善速度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从 2003 年 30‰左右下降至 2018 年的 10‰左右,期间,人均预期寿命的年均增长速度也从0.17 岁提高至0.45 岁。2001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比例只有 15.9%,个人支出比例高达 60%。2013 年,政府支出比例上升至30.1%,个人支出比例下降至 33.9%。

    ——摘编自雷晓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作用。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贾谊(公元前 200—前168 年),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从有利于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对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肯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的合理性,他曾论述道:“当天下之散乱,以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士卒罢弊,死于甲兵,老弱骚动,不得治产业,以天下之无天子也。”并认为“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因而,国家的兴衰存亡、长治久安,就系于君王一身,正所谓“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否耳”“天下之治在陛下”。

    ——摘编自梁安和《贾谊论君吏士民》

    材料二  唐甄(1630—1704年),清初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亦人也”,讽刺说:“人君之尊,其犹土神乎?”“虽为君主,一匹夫耳。”甚至认为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所谓“君”也只是一个独夫而已。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维护君主统治的精神支柱,唐甄把它比作毒害人民的药石,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的学说。

    ——摘编自赵宗正《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贾谊和唐甄对君主统治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看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 6、根据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方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超过6%的份额转移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达到14.81%,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大幅增加至 13.1%。这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B、发展中国家正逐渐主导国际秩序 C、传统国际经济体系受到冲击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 7、1917 年9月至10月,俄国民众的食物越来越少,每天面包的分配量从一磅半减少为一磅,后来更减为四分之三磅、半磅、四分之一磅。 而到最后,有一个星期根本就没有半点面包。这可用于说明(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B、经济大危机给俄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D、沙皇俄国政府的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 8、19世纪初期,英国城市的街道大多数是窄街小巷,没有区分专门的人行道或车道;住宅参差不齐,从贵族、金融家的豪华宅第到普通居民的后街陋室,并存于城市街区。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工业革命弊端显现 B、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公共权力监管缺失 D、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9、马克思曾评述说:“在法国,在‘政治状态’还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经济状况’已经发展得超过它了。就政治状态来说,贵族拥有一切,资产者一无所有;可是就社会状况来说,那时资产者是国家里最重要的阶级。”马克思的分析意在( )
    A、表明法国已经具备工业革命的基础 B、强调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阐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揭示法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10、教会法教育是中世纪欧洲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祈祷、阅读、写作和辩论等,不仅培养了教士、修道士和信徒的精神信仰与道德修养,也传递了基督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如公正、慈善、同情。这说明教会法教育( )
    A、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 B、促进理性主义传播 C、束缚了民众思想意识 D、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 11、下列条文节选自《汉谟拉比法典》。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二十一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第二十二条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第四十二条

    自由民佃田以耕,而田不生谷,如此彼应以未尽力耕耘论,应依邻人之例,以谷物交付田主

    A、强调契约的神圣性 B、旨在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带有同态复仇原则
  • 12、195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各地集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教育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做法旨在( )
    A、争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日完成 B、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营造舆论氛围 C、增强民众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同 D、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 13、下图为中国华东烟草公司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推出的槟榔牌香烟宣传广告。这一策略( )

    A、利用民众心理进行营销 B、扭转了民族企业的困境 C、声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D、彰显了民主主义的意识
  • 14、孙中山认为,掌握武器,训练军队,举行武装起义,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要条件。 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为此奔走,并在1907—1908年间,先后组织会党人员在西南边境举行了六次反清武装起义。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孙中山( )
    A、决定走苏俄式革命道路 B、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倾向 C、努力践行民主革命纲领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 15、1875 年11月,恭亲王奕诉上奏指出:“诚以古巴、秘鲁,于华工多方虐待,若不派员驻扎,随时设法拯救,不独无以对中国被虐人民,且令各国见之,亦将谓中国漠视人命,未免启其轻视之心。”清廷遂于 1877年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细化了对古巴华工的保护措施。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近代外交意识发展 B、国际地位逐步提升 C、抛弃了传统夷夏观 D、重视改善民众生活
  • 16、太平天国后期,内部出现了一个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新气象:慕王谭绍光对西方科学文化和制度颇为留心,“常爱谈及欧洲的政治和发明”;忠王李秀成向外国传教士请教过许多机器方面的问题;洪仁玕和章王林绍璋等人学习英语,并督促他们的儿子“用一些绘有图画附注中文的书学英文”。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幻想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B、积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具有进步的历史新趋向 D、盛行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 17、明代中后期,文士们逐渐抛弃以往那种忸怩作态,开始理直气壮地向乞文者大量索要资财。这一现象表明( )
    A、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文学世俗化趋势日渐明显 C、文人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 18、宋太宗时期,确立了科举考卷弥封制度,让阅卷者无法得知考生的信息。为防止弥封后通过辨认字迹舞弊,宋真宗时期,开始实行眷录制,科举考卷一律派专人抄写。这反映了宋代( )
    A、科举考试程序趋于严密 B、君主对考生不信任加深 C、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D、选官彻底打破门第限制
  • 19、下图为北魏孝文帝第四子元怀(488—517年)的墓志。这是一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新书体,史称“魏碑体”,呈现出古朴、自然、刚劲、雄壮等风格。 据此可知,“魏碑体”( )

    A、代表北朝书法的最高成就 B、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 C、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象 D、主要在上层社会范围内流行
  • 20、有学者提出:“封建时代的商业资本,本来就带着地方性,为了反击西汉政府之贱商政策,旧的商人地主便倒向诸侯王的方面,所谓‘因其富厚,交通诸侯’者,正是指明这一事实。”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郡国并行制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商人群体严重削弱了专制集权 C、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得到拓展 D、经济政策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
上一页 937 938 939 940 9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