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0年1月,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受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与资方代表就工作机制、薪资待遇、女工人格三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知识分子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 C、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中国共产党深入密切联系群众
  • 2、有学者在研究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是指的(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 3、1906年,清政府对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成立农工商部……推行商部的奖励实业政策。同年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以上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国真正的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兴办实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D、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 4、某同学在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时做了以下摘抄,这些摘抄最适合论证( )

    第一个方案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第二个方案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

    第三个方案

    拳匪运动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B、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及措施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D、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 5、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B、促使清政府调整地方政策 C、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加快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化
  • 6、以下著作基本都在19世纪中期相继问世,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得到扭转 B、标志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 C、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全局 D、开启“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 7、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种现象反映出明代( )
    A、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经营结构发生变化
  • 8、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做法( )
    A、开拓了中国疆域版图 B、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逐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D、解决了西南地区叛乱问题
  • 9、图3所示历史事件( )

    图3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沈括——《梦溪笔谈》 B、孙思邈——《齐民要术》 C、王祯——《农政全书》 D、祖冲之——《九章算术》
  • 11、史学家白寿彝曾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反映出该制度( )
    A、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B、导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分散了相权且加强了皇权
  • 12、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涑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推行 B、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C、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边防军事压力的消失
  • 13、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 )
    A、引发统治者的灭佛行动 B、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 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反映了道教地位最高
  • 14、图2呈现的是东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图2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科举制度的实行 D、门第观念的淡化
  • 15、唐初,弃农从商是法律禁止的,唐太宗曾下诏:“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的出现 B、重商政策的推行 C、租佃制的盛行 D、两税法的实施
  • 16、贞观四年,唐太宗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据此可知,唐太宗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决策失误 B、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提高政府效率 D、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 17、《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B、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C、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D、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的完成
  • 18、图1是西汉中外朝制度示意图。该制度( )

    图1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完善了官员选拔机制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削弱了九卿实际权力
  • 19、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驰道交通的发达 C、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法律制度的完备
  • 20、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商颂》,记述简单,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下游的古河济地;但在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这可以说明( )
    A、古史传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历史真相随时间推移而清晰 D、夏朝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上一页 928 929 930 931 9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