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工程浩大,大规模修筑共十八次,时间跨度长达两百多年。为了有效地进行军队防务和修筑工程的管理,明代早期在长城全线先后划出九个防区,亦称“九边”或“九镇”。长期以来,明朝内陆边疆地主要威胁是( )A、蒙古 B、满族 C、倭寇 D、葡萄牙
-
2、 在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之际,被海洋环绕的明王朝却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平而保守,对开拓航线、扩张领土以及获取海外财富显得兴味索然。然而,在全球浪潮的冲击下,这个陆地王朝仍然被裹挟进海洋的时代,卷入更为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下列不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宦官专权 B、郑和下西洋 C、白银流入 D、沿海倭患
-
3、契丹人建国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治理汉人与旧渤海国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这反映契丹官制特点是( )A、羁縻怀柔 B、因俗而治 C、民族分等 D、分而治之
-
4、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遣三司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情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A、整顿官僚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对抗金兵南下 D、实现富国强兵
-
5、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吐蕃松赞干布因娶文成公主更仰慕华风,又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学习诗书,又聘请唐朝文士为他掌管表疏,还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都得到了允许。吐蕃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
6、 有学者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一时代( )
①政治分裂 ②思想多元 ③理学兴盛 ④玄学诞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朝的暴政导致了(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军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8、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某学派特征做如下概括:“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
9、 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并不试图直接统治周的所有领土,而是派出亲属或可靠的大臣率军去被征服之地,建立有城墙的要塞……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史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材料二:和平解决海洋争议的规范精神酝酿于二战后,在21世纪得到了广泛确认。被称为“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多处规定了海洋利用的“和平目的”和“和平用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则的广泛实践、海洋争议的加剧和大国海洋地缘竞争的回归,正推动着“海洋自由”向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列国家17世纪有关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海上格局基本上是一个单极霸权体系;21世纪以来,力量平衡或均势将代替海洋霸权成为主流格局,进而影响海洋权益的利用。结合上述材料,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失信于人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交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对内附“酋领”厚予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战首领授予军职。唐代龟兹地区存在着与中原大致相同的差役制度,胡汉同被征发服役。唐王朝还在龟兹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类似中原的地方行政建制。
——摘编自范恩实《唐羁縻州制度是一体而治的重要一环》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评这一政策。 -
13、下表为二战后成立的世界性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这反映出二战以来( )
成立时间
1945年
1956年
1964年
1966年
银行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非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A、世界经济间的联系密切 B、亚非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C、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D、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
14、下图为1875年确立的法国共和制示意图。依据此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统成为中央政府唯一权力中心 B、三权分立稳定了法国政局 C、行政机构受到了立法机构的制约 D、内阁能够否决众议院提案 -
15、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一变化源于( )A、近代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 C、欧洲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 D、欧洲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
16、下表所示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据此可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地区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A、尚未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 B、取决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C、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基于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 -
17、下面为1940年晋察冀边区群众投票选举的图片。图片中,怀抱小孩的母亲正在投票。这反映了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 B、革命根据地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C、边区政府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D、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伦理的羁绊 -
18、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1936年2月有人口328805人,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A、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国家政治中心的西迁 C、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西南通商口岸的开放
-
19、某政府公报中曾写道:“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
20、下表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林渔牧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A、传统手工业有较强的竞争力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困境 C、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变 D、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丧失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