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15年12月,由中国提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除巴西等新兴经济实体外,欧洲也掀起了“亚投行热”。这表明( )A、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辉煌 C、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变革 D、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共识
-
2、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A、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
3、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将“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允许租佃关系的存在”,而且逐步推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些调整(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发展壮大了敌后根据地的力量 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
-
4、《时报》曾刊登过:“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5、如图为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数量变化状况。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下面( )A、列强对华投资规模扩大 B、民国建立使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 D、民国政府实行了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
-
6、1912年的民国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四条效仿日本选举法,规定:选民资格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者;二,有值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者”,但中国当时不存在所得税和营业税,所缴纳直接税的大多数是农民与地主,五百元不动产包含的田产、房产等是很多资产者所没有的。这一规定( )A、表明日式民主难以促成我国政治近代化 B、造成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外部动力不足 C、反映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重重 D、说明当时制度设计与中国国情相脱离
-
7、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这说明当时( )A、治史深受传统史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迅速 C、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D、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
9、《乐记》是创作于西汉的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儒家核心思想的传承 B、民族文化的认同性 C、秩序与和谐的重要性 D、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
发行地
创办者身份
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
上海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
上海
英国人F.H.巴尔福
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
上海
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
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
上海
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
澳门
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
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3)、 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
11、考古成果和文献记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2016年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其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三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窑的产品,推测是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墓主人刘贺认可哪种思想?这可能与当时哪项政策相关?(3)、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一个信息,简要说明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其历史研究价值的说明要准确全面、言简意赅) -
12、图4是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推断的信息是( )
图4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 C、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D、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
13、在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又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些修改反映出( )A、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14、1956年12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4月周思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A、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
15、表1是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表中的变化( )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表1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得益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
16、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了主动让步。这些让步包括承认三民主义,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袖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放弃联合政府和召开解放区代表大会的主张,放弃召开党派会议的提议,不再坚持将共产党军队改编为48个师的要求等等。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 B、国民党成功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势力 C、共产党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自降身份 D、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实现
-
17、西安事变后上海等地出现的“统一救国运动”,表面由各界人士发起,实则为国民党一手炮制而成。运动的目的旨在抹黑张学良、杨虎城为“封建的残余军阀”,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民阵线”……最终受到众人批驳,以失败收场。由此可知(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是大势所趋 C、国民党抗日态度有根本改变 D、社会舆论左右抗日进程
-
18、1927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则“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调整(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 C、加强了抗日各阶级之间的联合 D、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
-
19、《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唱到“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该歌词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A、确立了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B、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成为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纠正了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
-
20、1927年11月,南京政府外长伍朝枢发表请求废约宣言,宣言指出“一、中国前政府与外国政府、公司及个人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及协定……国民政府于最短期间内废除之。二、业经期满之条约及合同,当然无效”。国民政府此举( )A、欲树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 B、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权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D、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