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巴蔗糖产量情况表
——摘编自陈路星《浅述18—20世纪古巴糖业的发展与萧条》
材料二1898年古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没有主权的独立”。20世纪前20年古巴蔗糖业迅猛发展,蔗糖出口一度占古巴出口总值的80%以上,而且大部分蔗糖出口到美国,可以说蔗糖业俨然成为古巴的生命线。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未有所改善,相反“促成了普遍的贫困”。此外美国几家糖业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糖厂,而且控制了古巴可耕地的70%。相反,古巴一些中小糖业主尤其是小糖厂相继破产,有的沦为其附庸。以至于有学者指出蔗糖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使古巴成为现代化国家,而是将古巴变成“假发展”国家。
——摘编自林震《1959年革命前古巴蔗糖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蔗糖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被视为“假发展”国家的原因。 -
2、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致力于发展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
3、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这种现象是(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
4、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描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新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 B、苏联模式的贯彻落实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
5、18世纪60年代,英国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优势明显;19世纪30年代,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已经和伦敦齐平,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A、工业革命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B、北部地区战略位置优于伦敦 C、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工业布局 D、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
6、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C、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
7、下图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状态,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B、交通落后使区域文明缺乏联系 C、山川大河阻隔了文明的交流 D、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
8、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理念。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B、改革开放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C、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讨论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董必武说:“苏联实行联邦制,所以组成了主席团,但中国没有这个事实,不必仿行此制”;谈到政务院的组织时,周恩来指出:“我们也不是要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二人意在强调( )A、中国的政治构建有别于苏联 B、要借鉴苏联的政治体制 C、政治体制建设需从国情出发 D、对苏联政治模式的反思
-
10、1938年2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田汉、夏衍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进步电影人士号召“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这一事件( )A、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相配合 B、反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共产党三三制原则的体现 D、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
11、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
12、下图为开平矿务局在1881—1899年的原煤产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该企业的兴办( )A、践行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推动清廷自强目标的实现 C、实现了清政府“求富”理想 D、取得了“分洋商之利”效果
-
13、明清时期,阃粤商帮尊奉蹈海救难的妈祖,山陕、河南、江浙等商帮崇奉忠义侠胆的关公,配祀乡先贤在各地商帮中也很普遍。这一现象(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推动了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使了乡贤成为基层治理主体
-
14、宋神宗时,宁州通判邓绾提出:“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宋哲宗时,曾任浙东天台知县的郑志道认为:“古有四民,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些言论体现了宋代( )A、地方势力的抬头 B、管理者反思传统经济政策 C、社会结构的剧变 D、政府商业政策的根本变化
-
15、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排演《圣寿乐》时,在舞蹈中巧妙地变换16次队形,变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16个字。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会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推知唐代( )A、宫廷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B、与域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艺术体育具有一定政治性
-
16、下表为秦始皇巡视天下时所立刻石的地点和内容。秦始皇的这些举措目的在于( )
地点
内容
泰山
皇帝临位……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琅琊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除疑定法,咸知所辟……尽知法式
会稽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A、加强中央政府权威 B、制定完备的法律 C、落实依法治国原则 D、以荀子思想治国 -
17、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这说明( )A、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宋元时期,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当时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 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
奢靡。《宋史·食货志》记载, 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 除上贡朝廷外, 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宋会要辑稿·茶号》《中兴会要》载,南宋初年建茶岁额89万斤,后来更突破百万斤大关。产量的剧增说明当时植茶面积愈来愈大。……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 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 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 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能治疗水肿坏血,预防传染。 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1675年、1676年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进入18世纪后,茶在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饮茶者在家中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万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 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 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并分析近代福建茶业贸易走向鼎盛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饮茶流行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逐渐突出。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 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两个小组,判断其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的举措。 -
20、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对社会治理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治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 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
——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
材料三
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 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 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1)、概括材料一作者的观点,并分析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原因。(2)、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