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城市的租界建立的概况

    时间

    地点

    概况

    1845年

    上海

    划定洋泾浜以北、李篆场以南、黄浦江以西地段为英租界,占地830亩

    1860年

    天津

    将天津迤南紫竹林至上下园地方划为英租界,占地429亩

    1861年

    广州

    在沙面岛东部建立法租界,占地66亩

    1861年

    汉口

    划夏口镇(即汉口镇)下街尾杨林口上下地区为英租界,占地458亩

    1863年

    上海

    臼潦沟起,沿苏州至黄浦江,过杨树浦地段,划为美租界占地7865亩

    据此可知(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英国一直是列强侵华的核心力量 C、列强开启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沿海地区是列强主要资本输出地
  • 2、“闯关东”“走西口”“下台湾”是18世纪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 B、人口数量的持续膨胀 C、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 D、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 3、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 4、清朝前期,在东北、蒙古高原和新疆都实行了军府制,但不同地区内容并不相同。根据西藏和西南政治、历史、民族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和改士归流来加强对两地的统治。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成了各地的协调发展 C、扭转了边疆混乱局面 D、尊重了当地的社会现实
  • 5、宋代的城市里活跃着许多说书人。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主要以白话写成,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且多以手工业者、市井商人等为主角。这反映了宋代( )
    A、城市世俗生活繁荣 B、市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D、话本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 6、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 7、元朝在地方上实施行省制度,规定行省品秩为从一品,比中书省低一级,同时要求行省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规定旨在( )
    A、减轻财政负担 B、强化中央集权 C、改革中央官制 D、缓和民族矛盾
  • 8、有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措施评价道:“复于丰熟以中价收籴(收购粮食),谷贱则官籴,不至伤农,饥歉则纳钱,民以为便。本钱岁增,兵食有余。”这里评价的王安石变法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B、达到了强兵的目的 C、解决了北宋财政困难局面 D、增加了农业的产量
  • 9、下表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出身

    人数/人

    文官

    54

    武将

    18

    太监

    1

    A、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 10、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说明唐朝( )
    A、政府重视体育运动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开放与兼容的氛围 D、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 11、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税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
    A、促进了赋税形式的转型 B、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12、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实现了公平竞争 C、加剧了阶层固化 D、完善了考试程序
  • 13、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有利于中央集权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 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 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
  • 15、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D、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 16、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 17、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赏贤罚暴,勿有亲戚之所阿”。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 18、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 19、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古代都城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古代都城的选址文化不仅受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决策影响,还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其二,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都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其三,古代都城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理位置与政治权力集中。中国古代都城往往选址于具有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的地方。二是城市布局与政治象征。古代都城的宫殿、祭祀场所、政府机构等建筑的布局往往注重统治者威望和政治秩序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的文化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三是文化交流与知识输出。都城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的中心。

    其四,古代都城的经济活动与宗教文化。都城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人、手工工匠和农民等聚居,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催生出市场和工坊等。

    ——摘编自杜尚远《历史地理学视域下的古代都城文化探究》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观点的任意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照抄材料)

上一页 923 924 925 926 9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