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这一地区的农业有很大的自然性,在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将种子撒在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静等来年收获季节的到来。至公元前14世纪,该地区出现了一种简单的灌溉工具——“沙杜夫”(利用杠杆原理灌溉)。与该区域的发展相符的是( )
    A、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B、民居基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 C、帕特农神庙是该地区的标志建筑 D、大多数的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 2、学者钱穆先生曾将周代至明清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概括为封建社会、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殖民化社会的六大“社会基准特征”。其中“门第社会”对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以后
  • 3、《宋书》记载说:“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是( )
    A、东汉出现“光武中兴” B、北魏经济出现繁荣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 4、西周姜尚曾提出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系统的民本思想,例如孟子提倡“民贵君轻”。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它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下列属于汉朝民本思想具体实践的有( )

    ①汉景帝三十税一 ②建立常平仓制度  ③宗族内设义田义学 ④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该机制的宗旨是为推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这一机制是( )
    A、二十国集团 B、“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上海合作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 6、18世纪中期以来,机器动力越来越便宜,而劳动力却越来越昂贵。在19世纪,有头脑的人越来越清楚,现在平民阶级也应该受到教育,哪怕是为了保障“工业效率”,他们也应该受到教育。属于英国践行这一想法的是( )
    A、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 B、政府推行“癸卯学制” C、政府颁布《工厂法》 D、建立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 7、20世纪初某国的法官们接到案件后,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该案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在该部门中有哪些有关的法律条文。然后他们找出这些法条为依据,实行判决,便大功告成。至于同类案件以前作出过哪些判决,可以在所不问。该国最有可能是( )
    A、英国 B、美国 C、印度 D、法国
  • 8、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右图运河的开通( )

    A、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航行距离 B、成为西欧与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 C、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 D、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新通道
  • 9、靠渔猎和采集维生的人,也许每星期只需花两天找东西吃,但他们的生活仍受到食物控制。因此,当人们开始从事农牧,因而转化了食物供应的性质时,一切便都改变了。以下选项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①人类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第一次革命

    ③人类依赖自然的状况彻底改变         ④人类过渡到定居生活,逐渐形成聚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0、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B、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C、各国政府都很关注粮食安全 D、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 1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 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 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
  • 12、有人评论我国古代某一著作:“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这部百科全书式图书不仅在屯垦、救荒、水利、栽培、蚕桑、农器等多方面继承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农本思想。这一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王祯《农书》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13、清朝设立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当时对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乌里雅苏台将军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C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D

    盟旗制度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A、A B、B C、C D、D
  • 14、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从唐朝到清朝,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两税法 ②科差 ③一条鞭法 B、①两税法 ②一条鞭法 ③摊丁入亩 C、①两税法 ②摊丁入亩 ③科差 D、①科差 ②一条鞭法 ③摊丁入亩
  • 15、“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该学者评论的是我国古代的(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16、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东晋和南朝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之为( )
    A、编户齐民 B、土断 C、大索貌阅 D、诸色户计
  • 17、有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官员的职能:“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据此判断,这一官职可能是( )
    A、秦朝的监御史 B、汉代的刺史 C、宋朝的知州 D、明朝的宦官
  • 18、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瓦解,个体手工业者、自由商人开始出现,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战国商业的空前发展。商人的活跃尤其是富商大贾的出现,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以及高利贷的产生,作为商业都会的一大批城市的兴起。下列对这些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力量退出参与商业                 ②商业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表明个体工商业活跃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1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 )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②“相生相胜”的理论  ③天人合一的思想 ④“无为而治”的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20、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有( )

    ①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 ④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上一页 923 924 925 926 9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