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明朝建立之初,蒙元军队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王朝的国家安全。面对倭寇的侵扰,明王朝并无多余的精力应对。对此,朱元璋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这反映出明初( )A、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 B、禁海政策导致倭寇犯边
C、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 D、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浓厚 -
2、 元代天文学家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对南海、北海、大都、益都、登州、太原、西安府、成都、南京、扬州、琼州等十七个地点测定了北极出地高度,其范围之广,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这( )A、是对传统天文学的系统总结 B、得益于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C、说明元代科技水平全面领先 D、改变了传统科技偏重实用的特点 -
3、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
4、 下表所示为宋代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地区( )
时间
商税收入
镇江府
熙宁十年(1077年)
39502贯962文
嘉定时期(1208~1224年)
206298贯298文
秀州华亭县
熙宁十年(1077年)
10618贯671文
绍熙时期(1190~1194年)
48463贯774文
A、纸币的地位提高 B、官府压制商业发展 C、商人的税负加重 D、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5、 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
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6、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区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
7、 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人物画也随之大量涌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世俗文化的发展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三教鼎立的形成 D、社会思想的变化
-
8、

如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B、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
9、 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
10、 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农具主要是用于锄耕的耒耜;龙山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石犁残块;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A、牛耕技术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形成 C、土地耕种效率提高 D、农业技术出现变革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 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 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 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 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 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 1557 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 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 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三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的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 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 到19世纪末,中国的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 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26 处,华北6处,华中5处,华东10 处,华南20处,西南7处,西北 9处。 口岸开放城市约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 如此众多的开放口岸,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难以评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2、世界历史上的疫病,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30年。 希腊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次瘟疫,雅典文明几乎覆灭。 公元541年,瘟疫开始袭击东罗马帝国,这次瘟疫经后世查明是鼠疫。 这次鼠疫十分严重,最高时一天死亡1.6万人,东罗马帝国因此一蹶不振。
——据(英)乔治·格罗特《希腊史》等整理
材料二 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席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1353年抵达俄罗斯。 此次瘟疫导致欧洲 2 500 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次瘟疫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摘编自(美)约翰·艾伯斯《黑死病:1348—1350年大瘟疫》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 万至1亿人死亡。 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 “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 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公元前 430年“雅典文明”的本质特征,写出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 列举欧洲死于疫病“天花”的帝王的名字。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指出 14—17世纪“未曾预料的方向”的具体事件。(2)、有人说“西班牙流感”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陷入.僵持的原因以及加速结束的原因。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纲领,与会代表欣然接受。 1912年8月7 日,中国同盟会退出历史舞台,七年时间内部四分五裂:孙中山将南洋、美洲等地的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二;1910 年,光复会重建,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在上海组建中部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四。
——摘编自金冲及等著《辛亥革命史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中共党史资料》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归纳中国同盟会从成立到“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
14、部分历史学家对绍兴和议的评价是:除了一系列赔款以外,宋朝永久失去了原北宋仅有的关中、山西等养马场。没有战马的宋军只能依托长江、淮河被动防御,在中世纪重骑兵时代,理论上再无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绍兴和议主要是换来了和平,给南宋朝廷带来了可贵的喘息之机。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论莫衷一是 B、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 C、历史解释要以史实为依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D、历史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论
-
15、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中指出:“美国宪法产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利益集团在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究竟增长了哪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这里的“利益集团”包括( )
①种植园奴隶主 ②工业资产阶级 ③工商业资本家 ④金融资本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6、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他不仅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而且还规定“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 这一举措(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B、推动了马其顿人口的增长 C、清除了与波斯的民族矛盾 D、巩固了亚历山大个人地位
-
17、清政府的大门被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一“亘古未有之大变动”引起了国人极大的震惊。李鸿章等人认为,鸦片战争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中国在“器物”等方面落后于外国,他们开始改弦易辙,着手自救。 材料表明( )A、师夷长技的思想深入人心 B、洋务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果 C、列强迫使清政府变革体制 D、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开启
-
18、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悖逆侮老”的“蛮夷之性”。 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这一变化表明( )A、边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C、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D、地方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19、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案》,提出要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理解与交流。 根据该法案,1958—1960年,联邦基金共投入30万美元用于非洲研究,其中,投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语言发展项目的研究经费有7万多美元。这反映出当时( )A、西方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C、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D、学术研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
20、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 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 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