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 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
2、1904 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 85%以上,而从 1905 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 以上。 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 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 这一观点指出( )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 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
-
3、《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徽商在其故里屯溪,为了抗击疠疫,筹设公济局,“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以此援助“四方贫民”。 后徽商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针对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地域性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地方救灾 B、中医防治技术发挥了显著功效 C、当地秉持优抚老弱民众的儒家传统 D、慈善组织关注日常生活的救济
-
4、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有三条途径:①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②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③征税方式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终转化为货币税。下面朝代的赋税制度完全符合三条演变路径的是( )A、北魏均田令 B、唐朝“两税法” C、元朝“科差” D、明朝一条鞭法
-
5、学者认为唐朝对藩属边疆民族政权首领册封官爵是唐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藩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述由唐朝统治者册封的是( )A、回纥 B、瓦剌 C、乌桓 D、女真
-
6、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
7、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A、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B、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D、奴隶社会手工业发达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看这样的好事。”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待播西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 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收藏文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普遍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则起源于欧洲。 15~16世纪是欧洲早期博物馆萌芽的重要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财富的渴望,旅行者们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珍奇异宝带到了欧洲,扩充了私人和皇家的收藏规模。伴随着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与人性的解放,人们反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对希腊罗马时代的古迹、古籍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与研究,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达尔文、哥白尼等人的自然新观点动摇了神学权威,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充了自然标本的收集量。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编写并出版了《百科全书》,传播了唯物主义、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动了欧洲现代博物馆的产生。——摘编自易丹妮《欧洲早期博物馆的兴起:背景与历程》
材料二 1847年,中国人林针游览了美国的博物馆并将其见闻记载于《西海记游草》,这是中国人关于外国博物馆的最早记载。中国第一位驻美使臣陈兰彬所著的《使美纪略》,记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纪念馆的信息。19世纪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一系列维新运动中曾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运动失败而没有付诸实施。当时中国办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影响下,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摘编自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背景。(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创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
12、旅游业发展中的名牌产品或“金字招牌”。 据世界旅组织的统计,2022年印度泰姬陵的收入约为30亿美元,柬埔寨、吴哥古迹收入高达1152万美元。这说明( )A、各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B、文化遗产宣传应有全球化思维 C、世界自然遗产遭到过度开发 D、文化遗产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
-
13、 20世纪50年代,鉴于工人和农民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情况,党中央和政府推行教育面向工人和农民的政策,诸如减免学费、补助困难学生、适当放宽工农子女入学和校内学习的年龄限制、在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区增设复式班等。这些举措(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实现了普及教育的目标 D、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
14、 继承古传统有明显的希腊印记的雕像这些雕的头部运用希腊风格刻画一个希腊人物,但雕像的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的。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A、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 B、导致希腊文化中心转移
C、推动了各国文明一体化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
15、

如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
16、 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 B、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
C、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 D、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 -
17、 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巨大的工业资源,这种力量与规模,必然在短期内打破西欧、特别是英国至今的工业垄断。这两种情况又反过来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的作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欧洲移民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 B、移民活动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C、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国际关系变化 D、黑奴贸易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
18、 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誉。在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上出土了一枚圆柱形玺印,考古学家发现玺印图案的符号“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符号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 )A、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 B、印第安文明具有继承性
C、玛雅文字已被成功释读 D、美洲文化呈一体化特征 -
19、 考古资料显示,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叙利亚的阿斯塔特神和巴尔神也受到部分埃及人的崇拜。这反映了( )A、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 B、两河流域文明历代相承
C、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互鉴 D、古代西亚文化具有统一性 -
20、 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保证丁税收入,把战乱期间逃亡之人的丁银匀于现丁之中,以致农民“稍可存活者,丁至数两。即贫无立锥者,亦每丁一两矣”。这说明清初( )A、赋税主要征收对象存在反复 B、丁税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源
C、摊丁入亩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D、赋役制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