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 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 岁能言诗”、 “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宋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理学的兴起,儒家士人积极投身于基层教化
-
2、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
3、汉朝制度的高度包容和适时调整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 制度的适时调整包括( )
①实行“上计制” ②确立察举制 ③设立刺史 ④建立文书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先秦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 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天下为己任 D、为政以德
-
5、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
①有了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礼器 ②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③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茶叶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率 10 万精锐骑兵进犯京师,史称“庚戌之变”。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正是今天看来如此平凡的茶叶……随着茶的传播,华夏与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来,通过贸易饵诱、文化渗透,最终在心理上获得西边少数民族的认同,中心也随着茶的传播而发生空间上的迁移,最后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 通过茶传播、贸易、饮用而形成的藩篱,实非修筑的长城和其他防御建筑工事可比。 防御工事实际上是目所能及的山河界限。 在文化形态上,这是一种隔绝、封闭与保守的文化形态,阻挡了民族之间的交往。 但茶可以跨越看得见的疆域,抵达那些看不见的极边之地。
材料二 茶叶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午茶会和茶馆的出现,几乎起到了重塑英国文明的作用。 英国的饮茶风气最先在上层社会的贵妇中传开,然后被中产阶级妇女所接受。在英国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只能看到男人的身影,英国妇女还曾发起过抵制咖啡的运动,她们认为咖啡带坏了英国男人,让他们彻夜不归。 但茶叶不一样,性情温和,适合妇女和小孩。手握茶壶的女人就好比拿着刀剑的武士,参与的人只能屈服于她。 这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材料三 2005 年,立顿销售了360亿个茶包、7万吨茶叶,产品打入了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额突破了15亿英镑(约合28亿美元)。 而其在研究经费上的投入同样惊人,每年占销售额的0.7%。 涉及顾客饮茶的习惯、饮茶的流行趋势,如何沏茶,顾客对茶叶颜色、味道、包装形式的喜好,影响顾客茶叶选择的原因……全世界每年茶叶需求量达 300 万吨,供应量达 350万吨。 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重林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明朝为防御蒙古采取的军事措施,并分析茶叶在明朝边疆治理中所起的作用。(2)、列举两例茶叶对欧洲国家文化习俗的“重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饮茶风尚席卷欧洲的时代背景。(3)、对于以立顿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人们评价不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中国茶叶发展的现状,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7、城市发展隐含着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幽州城中,实行了坊制。……到辽南京(燕京)时,据记述有“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有罽宾、肃慎、卢龙等坊,并唐时旧名”。
其后到元代时,大都城的坊已不再存在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临近街巷组成一坊,完全是开放状态,街巷的名称也进而改称“胡同”,一直沿用到当代。
——摘编自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
材料二 法国经济重建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 1946 年成立了以让·莫尔梅特为首的委员会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我们知道的《规划》。 这份规划与 1948 年美国人为法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法国经济的重建同样重要。……法国共产党战时成为法国反抗运动的骨干力量。 战后,法国共产党立即提出要求政治重建的工作。 该党也成为战后法国联合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 年。 随后,国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冷战”的出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建、印度和中国的反殖民斗争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等,使法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分道扬镳。 法国共产党的政治转变意味着巴黎人民在20世纪 40 年代末到50 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罢工运动。 法国共产党现在在巴黎市内和郊区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巴黎城的这种动荡的战斗气息与其他城市相比更为强烈,运输和电力中心系统的罢工给巴黎及其郊区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摘编自(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
材料三 进入千禧年后,纽约的磁力依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万计的移民,他们反过来为这座城市注入自己的能量和活力。 城市文化产业及相关机构的强大实力,知识领域周期性更新所维持的高度都昭示着大都市的未来。 纽约压缩了多元的文化和资本,又能时时将之爆发出来。 21世纪的契机就在于此:一方面来自经济的实力、增长和弹性之间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或积极追求或无可容忍的文化多元性。
——据(法)弗朗索瓦·维耶《纽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元时期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 结合所学,指出城市布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述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巴黎罢工运动出现的国际背景,并分析法国共产党失势的原因。(3)、进入21世纪后纽约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都市之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8、改革是统治阶级根据时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初期,刑罚较重而忽视对民众的教化。 孝文帝登基后,通过亲自断刑等深入了解法制建设的缺陷,于执政期间多次创制和修改法律。 他创立“留存养亲制”,对于犯罪的人,家中如有年长的父母而又无人照顾,则可返家尽孝。 逐步缩小“缘坐刑”对亲朋的牵连范围,又在很多情况下用流刑代替死刑。 他首创婚律,规定北魏权贵的通婚对象可以是汉族名门。 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是修改相关条例以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在执法判刑中坚决引入监督机制,促进法、律量刑的公平性。 孝文帝还主张权贵犯法与庶民同罪,他遵守法律,太子因触法被处以重刑。 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成为我国古代法制改革的典范。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降直至清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受到西方的全面冲击……清末新政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制变革……后来袁世凯政府的《暂行新刑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两次颁布的《中华民国刑法》,在涉及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时,虽然立法者很多为欧美著名大学法学院出身,但他们均充分考虑了礼教礼制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法制的变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处理其中涉及伦常关系的问题,尽学西法未必就是良策。 因为西法毕竟取自域外,如果不能依据实情进行调适,平衡礼法关系,法律就非但无法合情合理,反而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出现紊乱。
——摘编自桑兵、关晓红《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弥补北魏初期的法律缺陷的措施。 结合所学,基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法未必就是良策”,并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的史实。 -
9、二战后,许多西方人将苏联的政策理解为一个世界性的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从苏联的角度看,美国的政策则是一种全球性的资本主义扩张,用列宁的话表述就是“经济帝国主义”。二者之间的相互认识对历史研究的启示是( )A、史学研究时应尽量剔除材料的价值倾向 B、学者需结合不同的言论来描绘过往史实 C、自上而下的审视是解释历史的最佳角度 D、历史研究应以当事人的认知为主要依据
-
10、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此有学者认为“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这一观点( )A、意在说明罗马文明的相对落后性 B、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C、指出罗马始终未能完成文化统一 D、论证了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合作
-
11、下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1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辛亥革命后,黄兴等发起组建“中华民族大同会”“以联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由此可见 ,“中华民族”内涵的转变( )A、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关 B、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C、适应不同阶级的政治考量 D、体现了对外抗争的逐步胜利
-
13、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 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 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
14、19 世纪马克思根据产业革命的实践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 20世纪以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下列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黄鹄号”的试航成功
② 巴拿马运河的通航③“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④“斯普特尼克 1 号”的成功发射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15、下面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 根据表格可知( )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经济因“滞胀”而疲软 B、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C、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
16、这场战争爆发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 当时德国总理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他们谈及的战争( )A、彻底改变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B、作战区域主要在欧、亚、美三大洲 C、推动了非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缓和了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矛盾
-
17、中古西欧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度。下面国家与政治事件相匹配的是( )A、英国——以法律形式约束国王进而保障了贵族利益 B、法国——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 C、西班牙——国王与各阶层以三级会议为平台形成合作 D、德国——通过驱逐异教徒完成统一建立了君主专制
-
18、《新全球史》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其中公元500—1000 年被称为“后古典时代”,下列不可能出现在这一章节中的是( )A、总结伊斯坦布尔城繁荣的原因 B、关于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分析 C、有关《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 D、对“教皇国”建立背景的介绍
-
19、有学者指出:“仅仅文字的发明一项,就足以使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各种最有创造力、最有影响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除了文字,下列成就能体现苏美尔人“创造力”的是( )
①60 进制 ②那尔迈调色板
③乌尔王陵镶嵌画 ④《摩诃婆罗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20、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 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 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