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咒骂,马丁·路德还引用《圣经》进行反驳。西班牙的塞尔维特因研究血液循环而被罗马天主教会逮捕,逃脱后却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人文主义思想具有两面性 B、天主教与新教达成合作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 2、古代西方的医学理论中有著名的“四体液”学说,它认为人体是由血液、黏液、黄胆液、黑胆液组成的。到17世纪,“四体液”学说遭到猛烈抨击。该学说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学说的确立 B、中西医学的结合 C、实验科学的发展 D、放射技术的应用
  • 3、1181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颁布《军队敕令》改组民军,该敕令规定:所有自由人,上至贵族,下至普通平民,都必须承担军事义务;每年农闲季节必须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军训;所有自由人都必须郑重宣誓,保证绝对遵从国王的命令。这些规定旨在(   )
    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抑制贵族特权 C、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D、强化封建王权
  • 4、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城市的基本轮廓已具雏形,随着城市防御工事的扩展,一度作为居民最后的避难所的山巅城区,成为祭祀中心;广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地区,公共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居民区和商业活动区则位于其附近地区。这说明古希腊(   )
    A、城市功能具有多样性 B、公民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C、城市结构缺乏整体性 D、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限制
  • 5、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通过“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民族地区的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共这一举措(   )
    A、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B、体现出民族工作的创新 C、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D、旨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 6、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 8、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 9、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 10、据旅居中国的外商回忆:“今年(1881年)比去年更加准时的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每日班轮,无疑尽了很大努力来提高贸易总值。这些轮船由于在每周对开的六个船班中都很准时,深得商人和经商的银行老板的信任。”这说明当时(   )
    A、轮船成为商贸运输主要工具 B、航运业业务范围待拓宽 C、宁波对上海的经济依赖增强 D、工商业者时间观念增强
  • 1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
    A、规范官员选拔 B、学习明朝制度 C、维护君主专制 D、加强官员管理
  • 12、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从熙宁十年(1077年)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分别由39502贯962文上升到206298贯298文,10618贯671文上升到48463贯774文。这说明宋代(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B、江南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商税成了财政主要来源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 13、(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 “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B、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C、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D、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 14、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如表)。据表可知,汉代(   )

    汉惠帝时期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延确定之事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

    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B、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C、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D、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 1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开始对日反攻之时,日军已占领了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广大区域,并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美军在充分发挥己方军事力量优势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战场态势塑造措施。1943年6月,南太平洋战区部队登陆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之后,按照计划应该进攻与新乔治亚岛北部一水之隔的科隆邦阿拉岛。但日军预见到科隆邦阿拉岛将成为美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加强了岛上防御。在尼米兹建议下,哈尔西参考阿留申群岛战役的先例,一改之前逐岛进攻的做法,越过科隆邦阿拉岛,在日军防御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登陆。此后,美军开始频繁使用越岛战术。在中太平洋,尼米尔指挥部队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绕过周围的马洛埃拉普环礁和活特杰环礁,直接在夸贾林环礁登陆。在西太平洋,越岛战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用海军舰搭载地面部队机动实施登陆作战的“蛙跳”方式。

    ——摘编自夏亦《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战场态势塑造的主要经验》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越岛战略的特点,并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频繁采用越岛战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越岛战术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藩镇取代州,成为地方财政管理权力的首位分配对象,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不再遵守中央政府对税收统收统支之体制,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中央政府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两税法施行后,将两税分成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通过两税“三分法”的财政包于体制,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两税法颁行后,唐中夹三令五申地要求藩镇遵守两税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藩镇不得额外加税,禁止藩镇减少上供额,严禁藩镇增征工商税和经商贸易营利。虽然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两税法和两税三分定额管理等反危机措施,也曾取得成效。其结果不仅不能恢复旧制,相反却使其财政收支变得更加复杂、混乱,导致其原有的管理体制日趋瓦解。

    ——摘编自陈丽、郑学檬《中晚唐时期中央财政地方化倾向探析》

    材料二

    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虽然这一比例最初是关于岁钞的,金、银、粮等实物不包括在内,但大体可以表现出元代中央与地方赋税分配的比例关系。除上供京师的岁钞二百八十万锭以外,其他由“各省备用”,而未提路府州县,因而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是在朝廷与行省之间进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中央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政支出的不足。在收入方面,路及直隶州(府)需要把所征收的财赋先送往行省,并由行省储藏或转运上供朝廷。在此过程中,行省代表中央集中各路州的财赋于行省治所,是元代中央与地方财赋分配的关键。

    ——摘编自管汉晖《秦汉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分权的历史渊源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体系混乱的表现,并指出两税法改革“也曾取得成效”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的历史作用。
  • 19、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S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 20、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 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 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上一页 917 918 919 920 9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