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社会治理需要等级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唯有兴礼治,法的刑罚功能才能发挥,才能将国家、社会、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延续下去而不致紊乱。《论语·子路》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思想经汉代儒家学说代表董仲舒吸收改造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主刑辅”论。《汉书·董仲舒传》云:“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既重视德的教化,也主张在“大德小刑”原则指导下刑罚的适用,德刑并举、重德轻刑的正统“礼治”思想由此发展形成。理学将儒家纲常理论提升至具有先验性特质的“天理”高度,将礼法结合的共同体思想贯彻于“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的治国策略。可以说,中国古代法治观是以“礼法合一”为核心范畴的“混合法”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的集合。

    ——摘编自李墨《儒家伦理法: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心范畴》

    材料二  西方法治意识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就是一部权利自由的宣言书。法国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美国学者萨托利说过:“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宪政实践中得到发展,在美国宪法中可以看到最成功的书面表达,并且在宪法保障——因而也就在法治国家——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阐发”。自由主义“发明了从制度上平衡人治与法治的方法”。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治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法治观相比,近代西方法治观有什么特点。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   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法家提出“法令由一统”的学说以来,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黄宗羲将这种专制主义的法律形式称为“一家之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强调皇帝和贵族都应遵守国家公布的法律,受法律的约束,以防止皇帝随意破坏国家的法制。为此,唐朝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措施,对以皇帝为首的行政权加以制约。在唐朝皇帝和官吏的思想中,一直存在着君臣应共同遵守“天下之法”的观念,这也为解决皇权和法权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1906年9月2日颁布的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这24个字意味着中央司法机关要由传统集权体制下的职能混合模式向“分权”体制下职能单一的模式转化。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1954年宪法第78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审判独立确定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上的审判独立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主客观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五四宪法“的进步性。
  • 4、材料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

    材料二:(鲁昭公六年,前536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传给)子产(郑国执政)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法律形式主要有誓、诰、命、令、盟、典、常、制、则、法、礼、刑等12种(后都称法)。其中并没有律这种形式。史载商鞅变法时,挟《法经》入秦 ,而改法为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刘笃才《古代法制的生成及其演进逻辑—以事制为中心》

    材料四:“礼治”和“法治”本来是儒、法两家对立的政治主张,但是荀子主张既“隆礼”又重法。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指出商周法律与教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刑书》铸造前对法律的称谓及法律特点。指出叔向反对的理由和二者争论的实质及《刑书》在当时的作用。
    (3)、结合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名称的演变,简析“改法为律”的现实意义。
    (4)、列举后世贯彻荀子思想的好的做法。
  • 5、[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春秋决狱”兴起于汉武帝时期,为董仲舒所倡,是指以儒家经典《春秋》里记载的事迹和体现的原则作为判案的依据,又因为在实践中也经常援引其他儒家经典作品如:《诗》《书》《礼》《易》《论语》中的微言大义等作为断案的依据,所以又称“经义决狱”或者“引经决狱”。随着“春秋决狱”影响的日渐加深,儒家一系列原则被概括出来,如:父为子隐、君子大居正、以功覆过、不娶同姓、大义灭亲、诛首恶而已、逐君侧之恶、子不报仇非子也。

    ——摘编自牛阿曾《从春秋决狱看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的形成》

    材料二  《唐律》之所以被推崇,就在于它“于礼以为出入”。唐朝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从《唐律》条文上可以看出,皆“一准乎礼”。唐代第一部律是《武德律》,唐太宗对此律做了修正并为《唐律》制定了蓝本,以后的数位皇帝虽然也对此律做过修正,但改动的内容微乎其微。《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其范围大大超过了《唐律》本身500条的范围。《唐律》中的死刑、流刑大量减少。就法定刑罚而言,采用一罪一刑的方式,不采取一罪数刑的方式。

    ——摘编自刘磊、邵东伟《试述〈唐律〉立法方面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决狱”的含义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的特点。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 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

    ——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 7、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搜集到了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其内容详尽丰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为《徭律》和《效律》的部分内容:《徭律》规定:御中发征(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骂);六日到旬,赀一盾(罚一个盾牌的钱);过旬,费一甲(罚一套铠甲的钱)……水雨,除兴(免除处罚)”。《效律》规定:仓(粮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腐烂)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责骂粮仓管理人员);百石以上到千石,费官啬夫一甲……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其耗石数论负之。”

    ——整编自《秦律十八种》等

    材料二  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在他治国期间,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于法”。在历史上,汉文帝、隋文帝、金世宗都曾依法惩戒自己的亲属,以维护法律的公道。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

    ——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法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并简析其意义。
  • 8、有学者提出了“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第四章目录(节选)

    三、裂救:宗教改革有没有摧毁基督教?

    四、扩张:大航海只有血与火?

    六、蜕变:英国凭什么成了世界第一?

    十二、扩展:美国凭什么成为世界霸主?

    十四、赶超:德国为什么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变: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十七、个人:现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十九、未来:西方正在衰败?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 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 10、下表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年份

    产品比例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 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 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 11、下图为20世纪初一幅名为《军纪套笼》的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作者意在( )

    A、赞扬德国使非洲秩序井然 B、揭露德国掠夺非洲动物资源 C、讽刺德国的铁腕殖民政策 D、表现德国军队严谨纪律作风
  • 12、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 13、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缓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 C、纠正了“文革”极“左”思潮 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
  • 14、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老德记”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 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 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
  • 15、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 16、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红山文化遗址的积石冢是有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具有“唯玉为葬”的显著特征(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产生

    B

    太湖西北岸的丁埂遗址(属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仅渔网坠就多达500件。

    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

    C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

    西周“何尊”青铜器内底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A、A B、B C、C D、D
  • 17、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史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

    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

    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

    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

    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材料二   和平解决海洋争议的规范精神酝酿于二战后,在21世纪得到了广泛确认。被称为"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多处规定了海洋利用的"和平目的"和"和平用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则的广泛实践、海洋争议的加剧和大国海洋地缘竞争的回归,正推动着"海洋自由"向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列国家17世纪有关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2)、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海上格局基本上是一个单极霸权体系;21世纪以来,力量平衡或均势将代替海洋霸权成为主流格局,进而影响海洋权益的利用。结合上述材料,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人民政权,开始了新制度、新治理的探索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国家制度与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分为三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了党领导政权的体制模式。

    ——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围绕"制度探索与创新"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失信于人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交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蕃人须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糜"为要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府州。对于封授的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对内附"酋领"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战首领授予军职。唐代龟兹地区存在着与中原大致相同的差役制度胡汉同被征发服役。唐王朝还在龟兹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类似中原的地方行政建制。

    ——摘编自范恩实《唐羁糜州制度是一体而治的重要一环》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地区推行羁政策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简评这一政策。
上一页 915 916 917 918 9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