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拉克作为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被甘地尊称为“现代印度之父”。他认为17世纪前的印度处于一个神光朗照、统一的黄金时代,并积极对印度教经典进行新释义以号召群众,利用宗教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他还大力标举印度宗教传统中行动主义的一面,认为:“如果人与神寻求合一,他必须也寻求与围绕他的世界相交融,并为世界而工作。”这为印度资产阶级正在进行的社会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
——摘编自欧东明《提拉克的民族文化复兴思想》
材料二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即坚信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由甘地在反南非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歧视和压迫的运动中首倡,在印度反殖民斗争中不断升华,在诸多国家民族运动中得以体现。它成为近现代手无寸铁的民众对抗专制独裁政府的一种武器。甘地赋予了它一种伦理和道德的色彩,不仅使它在诸如种族、种姓、部落、社群、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价值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改造国家的武器,成为一种平稳运转的政治管理机器。
——摘编自迪帕克·马利克《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提拉克民族文化复兴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思想的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殖民者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主要采取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殖民战争和海外移民等手段。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从事资本主义生产。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也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发展,商品产量和原料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列强对亚洲的侵略也随之加紧和扩大。19世纪晚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西方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传统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依然使用,但也出现了新的殖民剥削方式。如: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资本输出迅速增加,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至1899年,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就达0.9亿万英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亚洲国家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起义,如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从而汇集成亚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19世纪下半叶,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统治有所不满。于是在19世纪末,许多亚洲国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下层人民群众的起义,也出现了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伊朗的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党人领导的立宪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印度的国大党运动。20世纪初,帝国主义争夺亚洲的战争和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亚洲的加强,给亚洲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急剧激化。在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终于爆发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从此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沈美华《试论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形成相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亚洲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及影响。 -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图片是《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的部分插图,当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某同学以此为素材开展历史探究活动。(1)、请按一定的逻辑把以上的图片分为三组,并为每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2)、请任选一组图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阐述主题与所选图片的关联。(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4、下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浙江布政使.李星沅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
耆英照会璞鼎查
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6、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为“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 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重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以抵制外货为中心》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界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从总体评价上看,共有四种不同意见,每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人们对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看法。
观点类别
核心观点
主要内容
第一类
完全肯定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起了决定意义的作用”。因此,对于西方的殖民征服,“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不应当指斥,而且还要加以鼓励、帮助,使它尽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第二类
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破门而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而不是福音”。当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对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作用。但这毕竟“不是侵略者的本意,更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第三类
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
西方入侵给“外国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对中国也并非完全无益”。中国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了资本主义”
第四类
刺激促进作用和压迫抑制作用,二者参半
西方侵略者“集侵略与进步于一身”,我们既要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自卫反击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近代史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失之偏颇的”
——摘编自赵朝峰《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某一意见或者自拟一个意见,运用中国历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意见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年12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请根据该图的信息,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藏品/会址
介绍
(清)振远将军钢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各战略要地加强军备建设,该门铜炮是鸦片战争期间吴淞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
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
清花机用于清洁棉花。此清花机原属三新纺织厂所有,该厂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所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新式纺织工业之鼻祖。
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军的陆军旗
旗帜中央画有一颗九角星,内外两圈共有黄星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福新面粉公司商标图册
191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公司,1921 年发展到8个厂。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
中共一大纪念馆
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义卖救难”纪念章
1939年,为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义卖救难运动,该印章便是当时所发。
《解放日报》创刊号
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发行,报纸头版正中刊登有《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消息。
请围绕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向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讲授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组织或教育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技工讲习所、工厂学校、工艺美术运动和劳作学校等。民间讲习所和教育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以工人为代表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但由于缺乏官方支持和资金保障等因素,这些民间对职业教育的尝试或逐渐消亡或改变了其原有的教育目的,不再专注于职业教育。《工匠、徒弟法》和《济贫法》的出台虽然代表着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带有明显的济贫性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英国重视古典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并不重视职业教育。随着法、德等国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先进工业产品以及几次世博会上的技术展示给英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摘自王宇翔《英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5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1952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同年教育部颁发《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明确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中等技术学校按性质分为工业、交通、农业、林业等类,按程度分为技术学校和初级技术学校两种。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后者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年限2~4年。中等技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规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普通课授课时数一般应以不少于授课总时数的25%、不多于45%为原则。学生的实习应列入教学计划,除校内实习外,并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农村)等进行实习。学校与企业或业务单位试行建立定期交流技术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制度。1952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摘编自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不足之处。(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概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亚平宁半岛组建大学的计划及行动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大学名称
组建时间
组建者
罗马大学
1303年
教廷
阿雷佐大学
1355年
城市
佩鲁贾大学
1308年
城市
锡耶纳大学
1357年
城市
特里维索大学
1318年
城市
帕维亚大学
1361年
当地诸侯
维罗那大学
1339年
城市
卢卡大学
1369年
城市
比萨大学
1343年
城市
费拉拉大学
1391年
当时诸侯
佛罗伦萨大学
1348年
城市
——摘编自张弢《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
材料二 19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除非大学及其学院能够适应工业化之后新兴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否则它们将会被边缘化”。于是,英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学教育改革,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实验室积极购置仪器设备,强化硬件设施,实验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世纪中期以前,牛津等大学主要培养的都是政治和宗教领袖人才,且招生规模较小。19世纪中期以后,牛津等大学开始注重培养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方面的人才,同时大学选修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长。到1900年,一般的自由职业和国内外的公共服务事业更受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通过改革,英国古典大学最终完成世俗化,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摘编自姜远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大学自由教育传统的变革》
(1)、以材料一中14世纪亚平宁半岛大学的兴起为例,说明中世纪大学得以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围绕“19世纪英国大学教育改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小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4、【中古时期西欧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
阶段
史实
初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为了酬谢教会,丕平两次向与教皇为敌的伦巴德人开战,占领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区,并把中部地区,连同罗马城一起献给了教皇
中期
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依赖德国皇帝奥托一世,打败了与教皇为敌的罗马贵族,次年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典礼,尊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122年,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签订了沃姆斯协定,皇帝承认教会对主教选举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时,世俗君主赐给主教以权力,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内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孙慧《中世纪的王权与教权》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020年
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随后,城市逐渐兴起
1088年
号称“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罗马法律
1167年
英国牛津大学正式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
英国贵族和骑士代表迫使国王约翰签署了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
1296年
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的但丁,成为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2年
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宣布教皇无权干涉法国内政
1305年
法王腓力四世强行拥立法籍教皇克雷芒五世,并将教廷迁至法国控制的阿维农
1348年
曾就读于法国蒙特波利大学的彼特拉克,因思念死于黑死病的劳拉始撰《歌集》
1497年
卡伯特受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派遣和支持,航行至北美的加拿大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历程。(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11—15世纪西欧社会出现的新现象。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王菲利普四世与巴黎大学大事记
1295年
菲利普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禁止以任何借口掠夺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财产”
1301年
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要求免除房屋租赁税,遭到巴黎市长的拒绝。菲利普四世支持免除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房屋租赁税,此外免除了通行税、关税和其他商品税
菲利普四世强调巴黎市长每两年必须当众用法语宣读一次所有特许权条款,以提醒巴黎市长不折不扣地保障特许权的执行
1302年
菲利四世颁布的法令规定,主教法庭审理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案件,该措施使巴黎大学教师和学生免于世俗法庭的审理
1304年
巴黎城市长皮埃尔·朱迈尔公然违抗该原则,逮捕并处决了两名巴黎大学学者,国王将其逮捕
1306年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学者,菲利普四世规定:“学生和教师受到我们特殊的保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道路中都受到保护。”
材料二 1302年,菲利普四世开创了三级会议制度,标志着封建等级君主制正式确立,法兰西政府从巴黎大学招募了大量知识分子充当官吏。菲利普四世从巴黎大学还选拔了一班顾问,即“王家立法官”,专门探究罗马的各类成文法,编写通行王国全境的法律。在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斗争中,巴黎大学站在国王一边,拥护国王的统治。神学院部分教师宣称,卜尼法斯八世的教皇地位不合法。菲利普四世派遣使者逮捕了年届古稀的卜尼法斯八世。
——摘编自高露《12—15世纪欧洲大学特许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四世支持巴黎大学办学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依据材料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差异,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为普通人开设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在伦敦技术学校中,周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这些学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19世纪初,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1839年,议会拨款20000英磅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41年,英国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摘编自潘迎华《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及其历史作用。(3)、据材料一、二,归纳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世纪,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新型学校出现,这些学校与教会的联系弱,而直接与城市的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新型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这两种学校共同推动了欧洲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对科学、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到12世纪,在些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城市中兴起了中世纪的大学这些大孕虽然是精英教育;但是它具有或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由于中世纪大学在城市中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因此在大学内部是依靠一些自治的性的团体进行运转,教师和学生分别组成行会来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对大学的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所以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地,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假若你是一位命题者,依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设计问题并做出答案。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整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英国传统大学和非传统大学之比较
传统大学
非传统大学
咸立时间
13一16世纪
19世记以后
办学者
教会
政府。私人捐助
办学宗旨
实施精英教育
开展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
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技术应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
人才培养
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精英
各行各业专业及技术人员
学生来源
皇室、贵族及富家子弟
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子弟
教师成分
神职人员
专业教师
——整编自徐继宁《英国传统大学和工业关系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后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