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宫室建筑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宫殿”。2021年中国最早“宫殿”在“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发现,此次发现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1000年左右。这表明( )A、考古史料须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 B、只有考古史料才能印证历史的真伪 C、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进行证实 D、历史会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而修正
-
2、有学者研究指出,甲骨文的“天”字属于会意字,字形像正面站着的“人”(如图1),突出人的头部,与现代宇航员的形象相似(如图2),并引用《说文解字》中关于“天”的注解“颠也,至高无上”,将其意解释为从头顶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A、对天的原始自然崇拜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甲骨文预示科技发展
-
3、郑州小双桥商朝早期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是用软笔蘸朱砂等颜料书写于陶缸器表或口沿内侧的,这些陶缸多出土于祭祀区的地层和遗迹中,从文字的形态结构看,其与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这一考古发现能够说明( )A、朱书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B、商代的祭祀活动程序复杂 C、甲骨文发展有历史积淀 D、商之前已有成熟文字系统
-
4、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铖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 B、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
6、有学者发现,商代晚期铭文中的一些文字在构型上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形状相似(如图),这一发现( )A、体现了实物史料可信度更高 B、推前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C、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提供了早期文字研究的新佐证
-
7、1949年春至冬,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生旱、涝、虫、疫等自然灾害,中共中央发布相关指示,全国各地成立救灾委员会,并通过发放救济物资、开展社会互助、开展减租退押运动、安置灾民等措施使灾情得到遏制,1950年,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材料中的治灾举措( )A、得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B、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C、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D、杜绝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
8、下表是《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 )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A、有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B、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D、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
9、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蹚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2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蹚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
10、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改进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 C、生产技术全面革新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
11、据统计,1951年,私营企业全年盈利额比 1950年增加了90.8%。 其中,全国私营工业的户数增加了 11%,职工人数增加了11.4%,生产总量增加了39%;私营商业的户数增加了11.9%,从业人员增加了11.8%。据此可知,当时私营企业的发展(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借鉴了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经验 C、违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要求 D、缩小了城乡发展水平差距
-
12、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
13、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法令的颁布( )A、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14、如表所示为截至1944年6月,莘朝县白庄合作社(1942年创建于冀鲁豫边区)各阶层的入股情况。由此可知,边区的合作社经济( )
富农
中农
贫农
商人
团体
共计
社员(人)
24
168
174
9
48
423
4股数(股)
2093
9024
3749
205
8595
23666
持股比例(%)
8.84
38.13
15.84
0.87
36.32
100
总金额(元)
10465
45120
18745
1025
42975
118330
A、整合了根据地的经济资源 B、贯彻了“减租减息”的精神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奠定了持久战的物质基础 -
15、如表所示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社会各阶层纳税标准的变化趋势(单位:%)。这一变化(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地主
33.2
33.1
31.8
30.5
30.2
28.9
26.1
24.5
富农
30.9
28.7
30.6
28.7
28.9
22.4
20.3
18.3
中农
20.8
18.9
15.7
12.2
12.1
9.6
8.5
8.4
贫农
16.3
12.7
9.9
7.9
8.7
3.7
3.1
1.9
(注:表中数字为每一阶层每年的负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比重)
A、表明各阶层纳税标准的趋同 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解决了后方战略物资的需求 D、反映了胶东土地改革的完成 -
16、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D、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
17、1942年,“三三制”政权改革的目标是着力控制各级政权中共产党员所占的比例。通过改选或共产党员的自动退出与非党人士的补充等方式,边区大部分县、乡政权在人员结构上实现了“三三制”。这一改革( )A、加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 B、适应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
18、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五一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施政纲领”的实施( )A、开启了创建人民政权的历程 B、有助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基础 D、促进了政治协商制度发展
-
19、1941年11月20日,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原则的实施( )A、扩大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有利于充分调动抗日的力量 D、增强了边区政权的纯洁性
-
20、1942年2月颁布的《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产生办法》中规定,除有汉奸嫌疑者外,“凡在晋西北境内之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信仰、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年在十八岁以上者,均有选举及被选举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之权”。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 )A、民主主体广泛 B、全面抗战路线 C、“三三制”原则 D、开辟敌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