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据专家研究统计,两宋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以年平均数计,宋代的取士人数是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专家的统计与下列现象最为契合的是( )A、“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D、“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
2、唐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改革开始推行,内容包括:选取该州课税钱谷量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该州的两税定额,再将这个定额划分成上供(上缴国库),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州财政留用)三个份额,史称“两税三分”。这一改革( )A、强化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 B、激化了政府与藩镇的矛盾 C、实现了财政资源重新配置 D、严重削弱了州县财政实力
-
3、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一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
4、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对于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动商贩,所在郡县按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另外,曾经在“租庸调制”中享有免税特权的皇亲国戚、官僚、豪门、寺院等,都被免除特权。由此可知,唐朝两税法的实行( )A、有效地扩大了征税范围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
5、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6、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
7、唐代宗时安史之战平息,在代宗宝应元年的敕文中提到“近日已来,百姓逃散,至于户口,十不半存”,时任道州刺史元结也提到:“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据此可说明唐代( )A、小农经济基础瓦解 B、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
8、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
9、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饭、胡羹、羌煮等:西安出土的《戎进墓志》记述西域胡人戎氏家族习汉文、崇儒学,并将籍贯由“上源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上述现象主要反映魏晋时期( )A、南北方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人口流动趋势明显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民族交融内涵丰富
-
10、学者严火其指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表达了明确的农本思想,同时又有鲜明的求利思想。这说明贾思勰的思想( )A、与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相背离 B、肯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受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深刻 D、顾及到国家与民众利益的统一性
-
11、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A、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B、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C、增加投入,扩大生产 D、强化土地资源开发
-
12、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卷九中专门列有《炙法》篇,对胡人的烹饪方法“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烧饼就是把“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熟,加入生发面饼中“炙之”,还有用“炙法”来制作家畜、家禽、水产类的记载。这些记载体现了( )A、饮食习俗胡化成为主流 B、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C、人口流动加快南方开发 D、政治改革推动习俗变迁
-
13、根据《汉书》记载,汉初惠帝和高后时代,公卿皆武力功臣,文士如秦代一样不被笔墨供养,而文帝时却下诏要求各诸侯王、公卿、郡守为朝廷“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一变化反映了此时汉政权( )A、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旋律 B、统治者追求“有为”治国 C、治国政策已转向重文轻武 D、内忧外患得到有效解决
-
14、“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了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两汉的“罪己诏”( )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西汉
文帝
2
日食;匈奴入侵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东汉
光武帝
3
日食、地震;总结失政
和帝
1
蝗灾
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
A、表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 C、说明防范外族侵扰成为施政重点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
15、西汉景帝曾下诏:“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要求郡国守相和其他地方各级官吏所用车马和骑乘的服饰要符合朝廷礼制的规定,地方基层官员严禁不穿官服到处乱走。这一诏令旨在( )A、明确郡国守相的行政职责 B、强调地方官员的教化职能 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限制不断膨胀的王国势力
-
16、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可以看到所谓“至正者静,至静者圣”“善为国者,太上无刑”“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等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思想( )A、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需要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融合了儒法两家的治国思想 D、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
17、汉初,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言文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这做法( )A、阻碍了国家人才的选拔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是汉承秦制的其体表现
-
18、汉代良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如西汉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东汉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这一司法实践( )A、促成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特征 C、适应了治国理念的调整 D、反映了监察制度的缺失
-
19、下图是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E10坑发掘的鹿头骨。上面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来征”(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 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 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 D、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
20、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 )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 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 C、古蜀文明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