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这一评价反映出(    )
    A、巴黎公社成立具有偶然性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C、巴黎公社不是工人阶级政权 D、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 2、马克思指出:“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一一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占了30多位。材料表明巴黎公社(   )
    A、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 B、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 D、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 3、1881年2月,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如果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能让社会主义政府首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从而赢得首要的条件,那么社会主义政府就不能在那个国家取得政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   )
    A、资本主义制度仍处于上升阶段 B、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未能和农民联合起来 D、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4、如图是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法国大革命爆发 B、第一国际成立 C、巴黎公社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
  • 5、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   )
    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 B、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公职人员由公社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 6、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实现了工人阶级的解放 B、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 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7、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非英国人一旦继承英国王位,除经议会同意外,不得为了保卫不属于英国国王的任何领地或土地而使英国人参加防卫战争;非英国人不得担任重要的民政和军事职务。这些规定说明英国(   )
    A、国王的行政权逐步向议会转移 B、旨在避免英国内政受到他国干涉 C、议会借助法律完善民主共和制 D、通过立法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8、如表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   )

    法案名称

    通过时间

    部分内容

    《兵变法案》

    1689年

    赋予议会以维护军纪的权力

    《三年法案》

    1694年

    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王位继承法》

    1701年

    取消斯图亚特家族后裔(因为信仰天主教)的继位权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削弱了国王的行政权力 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开创了议会政治的先河
  • 9、下表为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案,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颁布时间

    法案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明确“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的权力转移到议会

    1690年

    《财政法案》

    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

    1694年

    《三年法案》

    限制国王召集、解散议会的随意性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规定王位继承人须加入英国国教,国王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A、国王的一切权力都被剥夺 B、代议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C、是最早实行代议制的国家 D、政治制度受工业革命影响
  • 10、1694年,英国相继卷入欧洲大陆的多场战争。威廉三世长期奔走于欧洲大陆,他曾要求“在其出国时不要召开内阁会议”。但在他离开英国期间,日常国务不可能一直长期积压,于是,内阁对日常国务作出决断就逐渐变得习以为常。这说明(    )
    A、内阁独立性不断增强 B、欧洲大国间冲突加剧 C、内阁与国王矛盾激化 D、责任内阁制日趋完善
  • 1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这种规定限制国王的(   )
    A、立法权 B、军事权 C、行政权 D、征税权
  • 12、到了中世纪,随着《大宪章》的签署,英国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以繁荣发展。这是因为《大宪章》(   )
    A、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 B、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对市民利益有所照顾 D、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 13、17世纪,英国学者对《大宪章》进行了重新解释,如用“人民”来置换贵族,用“人民对统治者的斗争”来类比贵族对国王的斗争,从而使《大宪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英国学者旨在(   )
    A、扩大民权完善政党政治 B、迎合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C、依托传统反对专制王权 D、限制国王维护贵族特权
  • 14、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5、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世界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筹集商业资金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统一”。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变革 B、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统一 C、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
  • 16、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 17、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西方运往东方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如新的饮料、染料、香料等,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贸易格局演变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 18、在1630—1680年间,英国每人糖的消费量增加了4倍,零售价降低了一半,到1750年,有近100万担的糖在英国市场出售。17世纪中叶,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香料逐步被禁止用于甜点,只有胡椒还保留着大众调味品的地位,但价格已经降下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英国(   )
    A、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B、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C、民众等级观念的淡化 D、成为国际贸易中介
  • 19、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大量输入拉美地区,以至于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这反映了(   )
    A、世界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B、太平洋贸易得到了发展 C、美洲已成世界贸易中心 D、墨西哥纺织业发展迅速
  • 20、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   )
    A、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B、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 C、得益于新型远洋航线的开辟 D、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
上一页 909 910 911 912 9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