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读英国剑桥郡11—13世纪庄园变化表。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英国 ( )
年代
大庄园百分比
中庄园百分比
小庄园百分比
1086年
58%
34.2%
7.8%
1279年
23.5%
38%
38.5%
A、封建割据势力不断加强 B、封建庄园经济日益解体 C、《大宪章》保障贵族特权 D、王权扩大获得有利时机 -
2、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右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
A、11世纪建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C、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D、先进的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这一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写入党章的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
4、2023年5月28日,在飞机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首次商飞圆满成功并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下列有关新中国交通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 B、1992年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市场 C、20世纪末进入高铁时代 D、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
5、以下是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图案简表。这套人民币展示了 ( )
正面
背面
装饰图案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故宫窗棂飞天飘带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①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 ②蒙藏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③新中国社会建设风貌 ④革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1917年,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校徽图案寓意深厚。其中的“1898”是为了纪念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癸卯学制” D、京师图书馆 -
7、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全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很难找到第二个,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景象完全不同。这一差异能够反映 ( )A、多民族政权长期对峙 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D、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
8、《明史》卷74《职官三》载:“■■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朝政失得,百官贤佞……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 “凡日朝,■■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 “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皆预焉”。 ■■处的官职是 ( )A、内阁首辅 B、按察使司 C、监察御史 D、六科给事中
-
9、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
10、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上山遗址最早距今1万年左右。考古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考古学家发现了几片夹碳陶片,并在陶片表面和胎土中,发现了许多稻壳和稻壳的印痕。遗址还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组合、石锛和石斧。下列关于上山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②有大量的粮食剩余 ③已经培植水稻 ④处于定居阶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1、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2、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3、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地方制度及其目的,并说明地方各诸侯的职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含义,以及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为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地方行政的不利影响。 -
14、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随着大量甲骨文遗存的发现,它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占卜制度、土地制度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 )A、文字是历史传承的唯一载体 B、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甲骨文发现之前无信史可言 D、甲骨文验证了史书有关记载
-
15、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仅32万贯。导致北宋货币发行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B、纸币在全国范围发行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
-
16、 《宋史·范镇传》载:“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军队战力 B、完善地方行政 C、分割宰相权力 D、铲除藩镇割据
-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佛教造像出现新变化,符合江左士人审美的“秀骨清像”应运而出,原本健壮的佛教造像变得极为清瘦,褒衣博带的汉式袈裟流行一时。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审美风尚 B、佛教思想已经成为南朝时期正统主流思想 C、“三教合归儒”在佛教造像艺术上的反映 D、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渐趋本土化
-
18、 唐太宗认为,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惟有二策,一则选徒十万,击而虏之,二则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下列处理民族关系举措属于唐太宗时期的是(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灭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C、与吐蕃“长庆会盟” D、册封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19、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户均口数是4.31;到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时,全国户均口数为6.63。有学者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实施了新的税收制度。其中新的税收制度可能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方田均税法
-
20、 谭其骧先生指出:永嘉之乱以后,“中原遗黎南渡,虽为民族一般之趋势,然其间要以冠冕缙绅之流尤盛……自是而后,东南人物声教之盛,遂凌驾北土而上之。”作者认为晋室南渡( )A、推动了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B、导致东晋士族专权局面形成 C、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