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商王)大令众人曰:劦(协力耕作)田,其受年(收成)。这反映了商朝( )A、土地实行集体耕作 B、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C、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D、实行了内外服制度
-
2、遂公盨(图)为西周中期器物,内有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方设征”,与《诗经》中的记载一致,遂公成为了研究大禹治水的重要例证。这表明( )A、实物史料能反映历史全貌 B、口传史料能确证历史真实 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更高 D、史学研究应有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
-
3、下表是良渚古城反山墓地随葬器物表。由此可知当时( )
墓号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种类
12
约656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23
466件
以玉器为主,少量陶器
15
60件
少量玉器、陶器、石器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B、部落联盟通过战争获得财富 C、阶级出现初步分化 D、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 -
4、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从1932年到1940年,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数百万,但是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在1928年到1940年之间,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快速提高 B、经济危机冲击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 C、经济政策导致了政府投资比例失衡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
5、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6、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A、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 B、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C、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 D、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7、下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图(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经济结构
A、计划经济阻碍社会发展 B、工业化建设成就比较显著 C、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凸显 D、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衰退 -
8、从1929年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了124项,涉及冶金、飞机、铁路等。在大萧条时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业设备都被投入到了苏联的工业建设中。在“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上述现象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有巨大吸引力 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契机 C、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进行技术渗透 D、斯大林模式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9、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随后全国兴起了以突击手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运动,1932年参加突击手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75%。这一运动开展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
10、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连海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造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三大钢铁厂。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大量国际资本的引进
-
11、劳动竞赛是苏联一项经常性的群众运动,从形式看,可分为个人竞赛和集体竞赛,从内容看,可分为响应国家计划竞赛、合理化建议竞赛、技术革新竞赛、提高产品质量竞赛、节约资源竞赛、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等。这些劳动竞赛( )A、提高了劳动生产强度 B、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 C、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 D、消除了经济体制的弊端
-
12、《邦联条例〉)规定,“每当召开国会,决定合众国的问题时,每一州将拥有一票”,“决定战争与和平、派遣和接受大使、缔结盟约、铸造钱币等重要权力都必须经九个州以上的同意才能行使”,“邦联协议的每一款,将被每一州不加违反地遵守”。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地方各州利益取向趋同 B、议席分配逐步走向合理 C、州权意识影响政体运转 D、联邦协议具有至高权威
-
13、下图是1800年发表于美国的漫画《我国现状》。画面中,左边的人物代表联邦党,他说道:“这个柱子不应该立着,我决定发起一场必需的、代表正义的战争”。右边的人物代表民主共和党,他说道:“这根柱子必须倒下,我是和平主义者”。中间柱子上写着“共和主义”,支柱上方横柱上写着“联合则生,分裂则亡”。华盛顿则提出忠告:“一旦移动其中一根,你们就毁掉了所有。”这一作品意在说明美国( )A、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名不副实 B、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激烈的冲突 C、民主进程伴随着退让和妥协 D、政党分歧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升级
-
14、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美国国家中央银行即第二合众国银行。1818年,在马里兰州根据州议会决议起诉第二合众国银行过程中,马里兰州法院支持州议会。但1819年,最高法院的决议认为,马里兰州立法机关通过的向合众国银行征税的法律是违宪的和无效的。据此可知,美国( )A、注重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 B、民主共和制度已遭到破坏 C、国会的政治权力至高无上 D、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
-
15、根据美国联邦宪法,总统不享有立法权,但事实上,他是主要立法者。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总统开始具有首相的双重属性,他既是立法机关的领袖,又是不向立法机关负责的独立的行政首脑。这说明当时美国( )A、权力制衡遭到破坏 B、开始学习英国宪政经验 C、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国会丧失了部分立法权
-
16、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判词中指出,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成立的,其权力来自于人民,而非各州的授予。同时期,美国联邦法院通过判决确认了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全国最高法律的地位。据此可知,这有利于( )A、美国联邦制的发展 B、推广自由主义思想 C、落实三权分立原则 D、消除南北经济差异
-
17、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 )A、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C、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D、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
-
18、有专家指出:“由于宪法中‘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而各州的权力是保留的’这些规定,美国人将权力一分为二,刺激了每个实体的活力,从而解决了许多难缠的问题。”对这种“一分为二”可以理解为( )A、三权分立达到平衡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两党制下轮流坐庄 D、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约
-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该条文体现了( )
①联邦至上 ②分权制衡 ③人民主权 ④种族歧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0、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