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科举制度遭到废除 B、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 C、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D、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 3、下表是部分文献记述的明朝时期某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文献

    记述

    嘉靖时期

    《吴邑志》卷首        
    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苏州,“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远。”

    万历时期

    《福州府志·土风》        
    福建福州“间巷少年仰机利,泛淇渤危身取给,不避刀锯之诛。”

    清初

    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        
    “弘治时,世臣富;正德时,内臣富;嘉靖时,南贾富;隆、万时,游侠富。然流寓盛,土著贫矣。”

    A、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B、新型经营方式广泛出现 C、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4、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 5、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 )
    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 6、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三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年9月)

    (1)、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 8、“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中,蕴藏着人类千年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无尽的动人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唐朝以来泉州的部分遗址遗存。

    ——摘编自谢必震主编《闽在海中》

    材料二 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人完全控制了中亚,切断了唐朝通西域的陆路交通,从此,海路交通日益重要。广州、宁波、泉州相继发展为对外开放的主要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泉州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因泉州临近杭州,便于闽浙等地产出的瓷器的出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由此源源不断运往海外。波斯、阿拉伯世界的香料、珠宝等由此进入中国。南宋时,政府还将皇族事务机构南外宗正司迁移到此并且管理外贸。明以后,泉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衰落。

    ——摘编自《闽在海中》《梯航百货万国商》等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与泉州发展相关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泉州贸易的不同地位,并分别指出其原因。
  • 9、下图为1947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这一事件( )

    A、反映民众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折射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C、推动了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D、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 10、1933年我国钢料总产量仅2.5万吨,到1945年,我国钢料总产量仍约为2.5万吨,其中西南地区的钢料产量已达年产1.2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8%。据此一定程度反映了( )
    A、近代民族工业持续增长 B、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C、抗战形势影响工业发展 D、重工业的产值逐步上升
  • 11、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总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发挥主要作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了抗战的胜利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 12、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图2中诗词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B、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C、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转移
  • 13、国民政府于1928年后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和《工厂法》,先后修正《特种工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这些措施( )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反映列强放松对华的侵略 C、旨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D、巩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 14、1926年,全国罢工次数在200次以上,罢工人数达80余万。到1927年3月底,全国已有5个省成立了农民协会,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达915万人。这些现象( )
    A、体现了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 B、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C、得益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标志着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
  • 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A、高举爱国旗帜 B、中共发挥领导作用 C、挽救民族危亡 D、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 16、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发表文章,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是未改变政体 B、北洋军阀统治缺乏民众的支持 C、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动国民思想解放 D、中共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 17、下表为北洋政府历任总统在位情况列表。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总统

    在位时间

    袁世凯

    1912.3-1916.6

    黎元洪

    1916.6-1917.7

    冯国璋

    1917.7-1918.10

    徐世昌

    1918.10-1922.6

    黎元洪

    1922.6-1923.6

    曹锟

    1923.10-1924.11

    段祺瑞

    1924.11-1926.4

    张作霖

    1927.6-1928.6

    A、丧权辱国 B、政局动荡 C、军阀混战 D、专制独裁
  • 18、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这反映辛亥革命( )
    A、促进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王朝的循环更替 D、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 19、据统计,中国1914年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反映了此时期中国( )
    A、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B、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C、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D、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 20、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在书中他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据此可知,康有为意在( )
    A、重构儒家思想的体系 B、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 C、为变法寻求合理依据 D、为改良寻求广泛社会支持
上一页 906 907 908 909 9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