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一书中指出,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同样是“寓分权于分工”,两汉和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据此可得出( )A、西汉的中朝与北宋的三司职权相同 B、唐朝皇权受三省六部制程序制约 C、职权的分工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D、分权制衡是各朝代机构设置初衷
-
2、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时逐渐形成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操时,九品中正制雏形显现,中正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成官家品评,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可见九品中正制初创时的目的是( )A、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 B、选拔有道德才能的人 C、扩大专制统治的基础 D、恢复集权政治的传统
-
3、有学者说:“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蓬勃活力;北朝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的武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独特的历史道路”包括:( )
①双向的民族交融 ②学习士族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颁布均田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自东汉王朝瓦解,至隋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地方政权分立割据的状态历时 300多年而自成一个历史阶段,不过乱世和分裂时代也并非漆黑一团。结合下图,对该阶段特征解读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B、②阶段内迁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汉族制度 C、③阶段江南经济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④阶段创立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
5、《史记》记载, 刘邦死后“群臣皆曰: 高祖起细微, 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 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材料所述体现西汉时期丰富皇帝制度,增加了( )A、谥号 B、年号 C、庙号 D、职权
-
6、下图为《九章算术》书影,该书成书大约在公元1世纪,其中记载的很多试题都是徭役赋税问题。比如:“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术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衰,衰分,即按一定标准的比例分配。算,指算赋,就是人头税。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九章算术》是国家治理的产物
②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
③从史学角度说,它具有史料价值
④根据百姓意愿计算所缴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下表为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33-112年) 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下面对此表解读有误的是( )
时 间
主 要 事 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 (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出使西域使西域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C、采取经济措施为集中财力支援战争 D、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
8、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 )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 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
9、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
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0、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强调:“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指凌驾于国民之上的、被社会全体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的权利。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夏政权聚族而居,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C、商朝内外服制度,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D、西周政权与族权结合,成为典型国家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世界
中国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607
《几何原本》译成中文
1762
《社会契约论》出版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3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魏源写成《海国图志》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1
金田起义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1
曾国落上《复陈购买外洋枪炮折》
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9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8
戊戌变法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1911
辛亥革命
1914
一战爆发
1915
《青年杂志》创刊
1917
十月革命胜利
1920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上表中的部分内容,提取关联信息,围绕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 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 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译本,连同自己的 文化成果输往欧洲,从而奠定了西欧新文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人还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其帝国无愧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美誉。
——摘编自晏绍祥、李隆庆《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 》
材料二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 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 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 放运动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摘编自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材料三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构建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谋求与 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宏大战略倡议;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践行“奋发有为的 大国外交”,打造“紧密朋友圈”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引领新时代全球治理、营造新型国际秩序的宏大战略布局。
——摘编自王海运《中国全球战略中的“一带一路”》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促进欧洲文化进步的角度,阐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 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举例阿拉伯帝国与唐代中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情况。(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列宁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进行 的重大探索,结合中国20世纪二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十月革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3)、“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并写出新时代我国“奋发有为的大国外交”在杭州的生动体现。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 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 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 “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 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 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
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 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 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 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 是我们自信的底气……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
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 时代。
——引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年6月2日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 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习近平 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
14、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石,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没有丰富 完善的史料,“大儒不敢开口,良史无从下笔”。下列关于史料运用原则和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B、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比缺乏史料更加危险 C、考量古代历史文化,须以“地下之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D、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
-
15、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 “人类的历史证明, 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 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 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 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在此,作者强调( )A、社会群体的进步主要不靠内因推动 B、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C、群体之间的影响是多样而且相互的 D、发展滞后的群体亟需打破闭塞观念
-
16、利用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冷战的时间轴,最能说明( )
A、冷战是纯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B、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C、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推动冷战的发生和发展 D、冷战在美苏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中爆发 -
17、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但也可能是影响历史新进程的重要时刻。1927—1937年便是这样的十年,这十年( )
①政府统治呈现“新气象” ②中共革命开辟新道路
③国共关系打开新局面 ④中华民族迎来新觉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
18、下图所示为某个世界大帝国版图的历史变迁情况。其中,从叙利亚到北非大片土地的丧失最有可能因( )
A、古罗马帝国的分裂 B、拜占庭帝国的建立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
19、白居易有诗云: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 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压榨)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 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抑制苛捐杂税是两税法改革的题中之意 B、缴纳实物是唐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形式 C、吏治败坏对冲了赋税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 D、两税法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20、某国现代化模式时指出:它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国( )A、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国家现代化 B、曾取得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的巨大建设成就 C、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