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则记载: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紧密⋯⋯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据此可知(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史家视角影响历史研究 C、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D、史料选取决定历史结论
-
2、“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A、在社会层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主张博采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管理 C、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 D、彻底改变过去清政府空疏迂谬之弊
-
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于去陈用新, 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对此认识最佳的是( )A、划出了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 B、维新运动相当于洋务运动的继续 C、两种做法都认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D、认为“小变”是全变的必经阶段
-
4、晚清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外国入侵,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下表所示史实与结论分析不匹配的一项是( )
史 实
结 论
A.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C.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A、A B、B C、C D、D -
5、学者钱乘旦指出: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洋务运动( )A、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 B、实现了“剿发逆”, 没实现“勤远略” C、使清朝统治阶级达到自救目的 D、以改变封建统治引进生产技术为初衷
-
6、下表为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354030
茶叶
9317992
印度棉
6563124
生丝
2052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116873
杂货
1669644
珠宝
751455
珠宝
8974776
A、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速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
7、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幸勿以示他人,切祷!切祷!”林则徐的观念( )
①体现了御辱的勇气 ②展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远见
③对西方有全面认识 ④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8、生活在明代后期的松江人何良俊称:“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其反映的经商热潮导致( )A、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B、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 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 D、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
9、明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其中一位作者, 长期深入田间、作坊,通过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地记下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他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皆须试见而后译之”。该作者的著作( )A、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
10、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交往成为历朝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藏族地区的相关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②封授当地首领法王称号③和亲会盟,促进汉藏友好关系④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
11、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从唯物史观来看,“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基于( )A、皇帝勤政 B、摊丁入亩 C、国家统一 D、思想控制
-
12、观察下面某一朝代都城的中央机构分布图。关于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正确的是( )
A、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B、三省长官相互牵制 C、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
13、唐宋时期学术领域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盛事之一。唐代的经学继承汉代严谨学风,在去伪存真方面日臻细密。宋代学风一变而为六经注我之义理之学, 以经学为依傍发展出新哲学。该哲学( )A、被陆王心学所取代 B、提倡“工商皆本” C、冲击了传统儒学 D、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
14、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游牧民族更善于治理 B、少数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C、辽政权实行南北面官 D、“二虏”比汉唐更强盛
-
15、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 135位宰相,其中 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
16、北方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作用。下列名称与图中所示北方少数民族相对应的是( )
A、①-匈奴②-瓦剌③-辽④-东突厥 B、①-西夏②-瓦剌③-金④-西突厥 C、①-匈奴②-鞑靼③-辽④-东突厥 D、①-西夏②-鞑靼③-金④-西突厥 -
17、萨班灵骨塔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白塔寺内。1247年,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达成协议。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蒙古统治者仿照藏式佛塔形式, 为他建塔安放灵骨。该遗址相关记述( )

①见证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④表明西藏地区成为四大汗国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8、宋代立法活动频繁,法典种类众多,条目细密繁复。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明确的鞫献分司原则,狱讼审讯与检法断刑分别处理, 以期二者制衡,减少冤滥……一方面司法体系趋于完密,另方面中央行政机构对于司法的干预增多。据此可知宋代立法旨在( )A、完善司法体系 B、缓和阶级矛盾 C、行政干预司法 D、维护集权统治
-
19、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既有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也有中国的名僧西行取经或者东渡送法。与下图所示佛教的传播交流路线图有关的人物为( )
A、法显 B、玄奘 C、鉴真 D、空海 -
20、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 )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 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 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