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元朝某京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是( )

    ①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②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③到指定市场用宝钞购物 ④在衙内等候肃政廉访司的监察

    A、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 2、 司马光说: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 ”下列项中, 与上述名句的主旨不相符的是( )
    A、“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B、“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 C、“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D、“朕观人必先心术, 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 3、 与下图三个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共同主题是( )

    A、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B、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C、近代欧洲女权意识的觉醒 D、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
  • 4、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规定, 高级文官的初试科目为书法、 拼写、 算术、 英文4门; 复试科目为希腊语、 德语、 罗马语、 意大利语、 法语、 自然科学、 政治经济学、 法学、 数学等13门。 此外, 若考生要报考海军部、 邮政总局、 司法部等部门, 还要另考专业性科目。据此, 对该制度解读较合理的是( )
    A、凸显政务官的综合素质要求 B、考试内容借鉴中国科举制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D、推动英国政党政治的形成
  • 5、 “(他)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 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据此判断,“他” 指的是( )
    A、查理大帝 B、大流士一世 C、查士丁尼 D、屋大维
  • 6、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交国家情况示意图。下列项中,关于推动 199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因素,最为密切的是( )

    A、中非合作论坛的促进 B、中苏两国建交的推动 C、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变 D、中美两国建交的推动
  • 7、 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实施后有五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列载入宪法的内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差额选举”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 8、 下列项中,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 )
    A、“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C、“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的外国政府……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 9、 1941年5月 1 日, 边区中央局颁布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这一纲领规定: “本党嗯与各党各派及 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旨在( )
    A、彻底消除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 B、进 一步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威望 D、逐步建立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下面的通令反映了近代中国( )

    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

    第4158号(第二辑)

    1930年12月31 日 于上海

    令各关税务司

    事由:为自1931年1月1日起裁撤厘金五十里外常关子口半税及土货复进口半税事

    关于12月18日通电:遵照政府指令自1931年1月1日起裁撤进出内地子口半税以及土货

    复进口、税,特此通知各关自该日起停止征收上述各税,并与海关监督会衔公告周知。

    兹附送财政部第24531号令抄件,仰即知照遵行。

    A、废除各国的领事裁判权 B、收回关税的完全自主权 C、开始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催生“改订新约”宣言
  • 11、 “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注:孙中山毛润之) 。 ”从诗歌的内容判断, 该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2、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据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

    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的自治权 C、明初因废除行中书省而改变了省格局 D、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
  • 13、 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密切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法显西游天竺 B、倭国遣使来朝 C、班超通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 14、 “由人民主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它)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材料中“它”应是( )
    A、“铸刑书” B、《吕氏乡约》 C、《大唐开元礼》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5、 下图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当时官员接待外宾的场景。当时负责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的机构是( )

    A、鸿胪寺 B、大鸿胪 C、四夷馆 D、小行人
  • 16、 下表为汉昭帝时期的更赋表。据此可知, 当时的以钱代役( )

    更赋类别

    服役内容

    代役价

    “更卒”

    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

    可纳钱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正卒”

    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

    每月 200文

    “戍卒”

    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

    可以纳2400文代役

    “戍边”

    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

    可纳钱300文代役

    A、开始瓦解了旧的贵族等级体系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
  • 17、 《国语·周语上》记载,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周政体保留有原始民主传统 B、国人们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体现“敬天保民”的治国思想 D、周天子仍以内外服制加强统治
  • 18、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因此逐渐感到,要想继续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实现所谓“自强”,必须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 即李鸿章所归纳的“必先富而后能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企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特点的成因。 
  • 19、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20世纪 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 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 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

    魏晋时期开始,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 自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 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用宋朝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
  • 20、 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 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 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 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 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 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
上一页 903 904 905 906 9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