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在毛泽东生前,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些进展,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我们还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进市场机制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最先在农村展开,拉开了整个中国改革的序幕。第二阶段: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第四阶段: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第五阶段: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摘编自白永秀《新中国70年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三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等整理的“新时代十年”大事件(部分)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在“第三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过程。
    (3)、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材料三概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 2、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探索国家出路上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鸦片战争,少数有识之士更认识到外国有所长、中国有所短,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思想。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林则徐曾奏言:“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致尚形棘手。”此语后来被魏源表述为:“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故康先生之上皇帝书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而我皇上亦深知此意,徒以无权不能达行,故屡将先生之折交军机总署会议,严责其无得空言搪塞,盖以见制西后,故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也。无如下有老警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林则徐和魏源在探索“制敌”方面的具体贡献,并概述他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新政未能“尽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予以评析。
    (3)、 根据材料三,从探索国家出路的视角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三个层次。 
  • 3、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联结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分,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 4、“2011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较回归前的1996年增长54%,澳门地区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这显示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 5、198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D、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6、据新华社对1972年头9个月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高级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多起各种代表团和各界人士。该局面出现的相关因素有( )

    ①“一边倒”方针的提出   ②《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③中美关系的改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这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有( )
    A、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8、中共中央军委曾评价某次战役:此战为南线空前大战,它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9、右图所示革命歌曲,它的诞生和传唱有利于推动( )

    A、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 B、土地革命的持续发展 C、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 D、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 10、日本统帅部1936年规定: “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解放区的天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 1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处于被分割状态的各革命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推动了各革命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教育和党的自身建设。它( )
    A、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革命 B、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D、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12、中共某会议是“开统一战线工作先河的一次会议”,在会议上决定中国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实现国共合作。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二大 D、中共三大
  • 13、近代中国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到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的“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之声。一字之差( )
    A、折射出了民国初年的社会新现象 B、表明民国初期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C、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D、说明女性已彻底突破旧文化、旧礼教的束缚
  • 14、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内有人向其建言:“我们向袁世凯示好,是为国家大义,并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风亮节,效法尧舜,使中国不动干戈而获共和,避免太平天国汉人内战之覆辙,后世历史,将公论先生为一代伟人!”这一建言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主流意见,得到了立宪派和英国等列强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终结 B、立宪派联合列强主导了革命进程 C、革命派对革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D、袁世凯完全认同三民主义的追求
  • 15、吕思勉在评价中国近代某条约时写到: “京城通至海口路上的炮台,尽行拆去。且许各国于其通路上驻兵。又划定使馆区域,许其自行治理、防守。权利之丧失既多,体面亦可谓丧失净尽了。”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6、时人状写某洋务企业时说: “又有熟铁厂、熔铸厂、重大机器厂、炮位船机厂……广七十余丈,直出(黄)浦江……”该企业可能是( )
    A、开平煤矿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局 D、汉阳铁厂
  • 17、在清政府与美、法两国签订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条约中列强获得的新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内河航行权
  • 18、清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养心殿里悬挂着康熙自书的一条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必当远虑深谋,以防后悔,周详筹度,计及久长,不可为近名邀利之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下列符合该理念的是( )
    A、设锦衣卫 B、实行奏折制度 C、废除丞相制度 D、大兴文字狱
  • 19、有学者认为: “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在中国。”下列项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有( )

    ①明朝后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中国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③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

    ④明清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0、右图为中国古代某一路线示意图,该图为( )

    A、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B、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C、指南针传播路线图 D、郑和航海路线图
上一页 901 902 903 904 905 下一页 跳转